上大學的時候,其實已經有QQ了,可是我們沒有電腦啊,所以基本也等同于沒有吧。有的時候,沒有會盼著有,可是回頭去看不能通過微博宣布“某天在哪里對我笑過的小哥哥,我喜歡你”的時代,愛情好像因為儲藏的日子久了,反而更甜蜜。
01
在不能加微信的年代,情書和信件還相當“主流”。
剛上大學那會,和高中的同學還偶有聯系,尤其是去當兵的幾個同學。蓋個三角戳就能免費郵信,讓口袋里窮的叮當響的我很羨慕。有點忘記信是怎么到了自己手上的了,是一個班統一收了分發還是有個郵箱或者收發室啥的。
我深刻懷疑是當兵實在太苦也太閑了,他們很頻繁的寫信,右上角都是那個驕傲的三角戳,在我從沒在地圖上見過的地方發過來。可是我回信得買郵票,所以就回復的比較敷衍。畢竟與愛情無關,他們寫的慢慢少了,我回的更加少了,終于,來往也就淡了。
給男朋友寫信,可就沒有這么敷衍了。大家會一起相約商業街上的精品店,挑有花紋的、最好還帶著香氣的信紙,信里面經常寫一些現在都已經知道的小密碼,比如520,比如5201314。收到一封信,一看信封基本就能辨別是閨蜜的、男友的還是“朋友圈好友”的。
因為聯系不便,一見鐘情、代傳情書、假裝偶遇就成了大概率事件。印象中我收到過一次表白信(不好意思,就一次)。當時是同學不在,我下樓幫舍友下去拿她同學捎來的東西,說了“好的”“謝謝”之類,沒有任何交談。后來的一次大課上,同學神秘兮兮的給我一封信,信放在給她的信里面,是的,好像是有花紋的紙。我很激動,畢竟這是一次了不起的被認可。可是,看到后面附的照片后,一次難得的被一見鐘情,就這樣被秒殺了。
其實還收著幾份發黃的信,但是已經不會再拿出來看。想起《那年的情書》里面幾句話:回不去的那段相知相許美好,都在發黃的信紙上閃耀,那是青春失去記號,莫怪讀了心還會跳。你是否也還記得那一
段美好,也許寫給你的信早扔掉。
02
光有情書是不行的,省吃儉用一打一打的201、300電話卡,成了大學時代最奢侈的投入。電話卡有各種各樣的圖片,學校里還有人舉辦過電話卡展覽。買了以后,刮開背面密碼層,然后在電話里輸入什么賬號密碼就聽到“歡迎使用201電話卡”之類毫無感情的指導音。按分鐘計費,一般給家里打一分鐘就夠了,給朋友打三分鐘左右,男朋友來電可就沒準了。
電話費貴再加上沒有別的工具,來電后找不到人就會托人留言:“**,你有個電話,說是6點再打來”;“不在啊,那你跟他說我*點再打給他吧。” 那時候電話機有一個讓人抓狂的功能,如果有過來電,小指示燈會閃,可并不知道來電號碼。所以如果燈在閃,每個人都很高興,說不定是打給自己的呢。
一般電話都掛在進門的墻上,接電話的時候,站在墻根竊竊私語或者把電話拉出來關上門。出門一看,樓道里站了一排,冬天還披個外套,夏天就穿啥的都有了。當時我們住的是8人間,只有一個電話,在宿舍的時間又相對集中,所以有時候會因為一個人煲電話粥時間過久引起他人不滿。
記得宿舍有一個同學男友出國留學,據說那邊打跨洋電話很便宜,最讓人發指的一次電話時長據說是7個小時。我估計現在每小時發工資,讓和老公聊7個小時的天也是不可能的吧。另外一個同學簡單,同校戀情,往往是電話里說著說著就吵起來了,摔電話。摔完不久,電話響了,這邊“不接”。接電話的同學掛掉后告訴她:“某某在樓下等你呢。”
想來,電話卡里的那個冷冷的女機器人,竊聽了我們所有的青春記憶。現在,超長的包月通話時長加上隨時的微信溝通,聯系前所未有的方便,可是等待的那份喜悅、舍不得打電話又舍不得掛電話的那份糾結,卻再也找不回來了。
03
后期有了BP機,解決了我打電話你不在的難題。可我始終覺得那是一個尷尬的存在。文字留言吧,對面是個真人在轉,回復電話吧,也沒有特別重要的事。總之,BP機并不是為了談情說愛存在的吧,當然,那時候收到一個禮物,然后送你禮物的人說:這個號碼只有我知道。其實跟現在收到個X差不多拽的。
曾經以為我們都很潮,會在網吧玩通宵、會和聯誼宿舍夜里徒步穿越城市,可最終,卻發現這些年世界變了好多。如今,不光大學生已經人手一部手機,小學生都開始用小天才發朋友圈了。
可是談戀愛這件事情,真的因為聯系方式的變化更方便了嗎。
原來的我們,愿意用一個星期,等待一封信;用半天,等待一個回電;用積攢了半個月的錢,買一張去看他的火車票。可是現在,發過去的微信,沒有秒回,我們就會想,他為什么不回我……
巖井俊二的《情書里》,曾經以為總是對自己惡作劇的少年“藤井樹”一次次的借偏門書看,原來只是為了在空白的瀏覽記錄上寫下心愛的同名少女的名字。女孩,十幾年后看到其中一張后面有自己的畫像,才知道,原來那個“藤井樹”是男孩喜歡的“藤井樹”。
現在,我們都不愿意浪費時間瞎猜了。“你到底愛不愛我,你給我說清楚!”
愛,能說那么清楚就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