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預期中的狂歡吧,沒有重壓后的痛哭吧;就像天黑壓壓了很久卻沒有如期降下大雨,每年高考結束的時候,我最常聽到的總是三個字是:空蕩蕩。
中學讀書的時候一直想,等十二年學生時代結束,就把那些教科書都撕了,像電影里一樣,向天空奮力一拋,好和青春告別。
可真的拿到大學錄取是一個中午,打開郵箱躺著一封錄取信,我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壓力潮水一般得褪去,狂喜卻沒有像預期中涌來。
所有計劃好的瘋狂啊突然就像氣泡一樣,噗得一下消失了。我合上郵箱,繼續當時要做的事情,連撕一本書的沖動都沒有了。每次回家處理一部分教科書,直到現在還留下了幾本筆記做得太滿而不舍得扔的。
我想談談空虛感,不一定有高考剛結束的同學看到,而是寫給每個經歷過空虛感的人。
很大部分人第一次感到空虛感大概就是高中畢業,因為每個人為它付出的時間都太久了,久到可以讓最遲鈍的人感到慌張來,從小到大,父母、老師、社會給予的具象期望里,最明確也最堅決的就是考大學。結束考試抹去了之前的十二年學生生涯的同時,向你展開了一扇全然陌生的大門,這扇大門里好和壞早已模糊了模樣,而生活也變得千差萬別。
空虛感就來自于陌生感。
我是一個很敏感的人,簡單說就是矯情,可同時我又固執。矯情又不通透,這樣的人要活下去是很困難的,因為從相對早的年紀就在不斷陷入情感缺口,處理復雜情緒,而我遇到最難處理的情緒就是,空虛感。
有些時候這種感覺很微小,有時候又很劇烈,但困難在于它和付出成正比。微小的時候,比如花了幾天完成的一幅畫,熬夜讀完的一本書,終于結束的一門課,從心底突然升起的悵然若失。劇烈的時候,比如付出了幾年精力的活動最后結束,比如看書到眼睛疼的論文交上終稿,比如畢業各奔一方,突然就不知道接下來還要做什么。
因為你在一件事情上花費的時間越久,你就愈熟悉它,熟悉的事情帶來安全感,而安全感讓你不想放手。我們花了十二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學會學習這件事情,學會冬季天沒亮就要起床,學會操場跑圈,學會衛生值日,它們把生活填得愈滿,放手留下的空白也就愈大。
在我經歷的有限歲月里,可以肯定的一件事情就是,空虛感絕不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減少,成長中的一件事就是要學會和空虛感為伍。
之后的歲月,大概不會再有什么要花費十二年的事情了。誠然,你要花費很久很久去追求好的人生,但是你要給自己下一個好的定義了。讀研很好,工作也很好;創業很好,公益也很好;結婚很好,獨身也很好;童真很好,年長也很好。你會發現你的付出越來越片斷化,它由無數不同的目標,組成你生活的不同部分,因此空虛感伴隨在每個目標身后。
而對于空虛感,你首先要接受它,才能試圖去填滿它。
換句話說,當你在想之后我要何去何從的時候,你應該意識到這空虛感意味著你剛剛結束一段旅程,擦了一把汗,眼前正是一片開闊平原,而你正要走出自己的路。
幾個月前我曾寫過《你若走錯路的話》,在那之后我逐漸意識到,其實是不存在已知的道路的,你在這世上找不出和你臉蛋,背景,性格全部都一模一樣的人,所以你在走的路也因此不再分對錯,只是你的路而已。
所以我們不應再為這空虛感而慌張、猶豫或者恐懼了,陷在回憶里就永遠填不滿眼前的空白。
填滿空虛感的方法其實也簡單,就是向前邁步。正因為無路,所以你走的都是路。你只有開始向前走,才能將陌生的變熟悉,用熟悉所帶來的安全感去填補那些“我不知道以后做什么”“我不知道意義在哪”“我不知道未來安排”。
慢慢得,你會找到自己的節奏,知道什么時候這段正在走的旅途就要到終點,了解空虛感即將來臨,你心里空蕩蕩的,但是已經開始期待下一片開闊平原。
雖然常和空虛感為伍,但愿你有充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