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6 華杉
曾子的日三省吾身,列了條目,就不全面,沒有體會到體用一源,渾然一體,至誠無息,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所以孔子點醒他。但是,對于我們后學者來說,首先還是要學曾子的三省,有個條目,才有下手處,慢慢再體會一以貫之的至誠無息。
【國英問:“曾子三省雖切。恐是未聞一貫時工夫”。
先生曰:“一貫是夫子見曾子未得用功之要,故告之。學者果能忠恕上用力,豈不是一貫?一如樹之根本,貫如樹之枝葉。未種根,何枝葉之可得?體用一源,體未立,用安從生!謂:‘曾子于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此恐未盡”。】
繼續討論《論語》。
國英,王陽明弟子陳桀,字國英。
陳桀問:“曾子日三省吾身,雖然懇切,但是恐怕還沒有領會一以貫之的功夫吧?”
這個陳桀,一日三省,不知道他自己做得到不,倒質疑曾子不懂一以貫之。
一日三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第一省:給人辦事,盡心盡力了嗎?不可以推諉說,我盡力了,但是沒辦成,一定要問,有沒有盡心,真正盡心盡力,才是忠。第二省: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守信用。第三省:跟老師學的東西,有沒有自己再復習再做練習。
這三省,你要學,就知行合一,每天晚上睡覺前給自己這一天復盤,看看這三條有沒有問題。
一以貫之,是孔子給曾子說的: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孔子對說,曾參啊,我的道,就是一以貫之!
曾子說:“是啊!是啊!”
這一以貫之,是儒家的一貫思想。貫,三層含義:
一是貫穿、貫通,一個思想,貫穿所有的思想,融會貫通,所有的道理,都是一個道理。
二是貫徹,把一個東西貫徹到底,不要東想西想。孔子跟子貢也說過一以貫之。孔子問子貢:“女以為多聞而識者與?”你以為學得多就懂得多嗎?
子貢曰:“然,非與?”是啊!不是嗎?!
曰:“非也,予一以貫之。”當然不是!你要一以貫之!不要今天學這,明天學那,要把學到的東西融會貫通,一以貫之,按一個道理去做。
貫,還有第三層含義,一以貫之,就是一貫如此,專注堅持。不管世事風云如何變幻,不管別人怎樣,不管多少誘惑,我的原則,一貫如此。就像孔子說的,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君子就見用于世,國家政治黑暗的時候,我不投機,不參與,我閉嘴,明哲保身,但不改變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總結就是,融會貫通,貫徹到底,一貫堅持。
學習不難,難在一以貫之。因為真正學到,學通了,不容易;學到了還能做到,照那樣去貫徹,不容易;做到了,還能堅持不變,不受外部環境誘惑影響,那更不容易。
子出,孔子說完,出去了。
同學們問曾子:“老師剛才說的啥意思?一以貫之啥呀?”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老師的道,就是忠恕之道而已。
曾子一句話就總結了孔子之道,就是忠恕而已。這忠恕之道,就是儒家之道了。
忠,是中心,忠于誰呢?首先是忠于自己,中自己的心。恕,是如心,別人的心,就如同我的心。忠恕之道,簡單的說就是將心比心,以對待自己的態度來對待別人。
忠是積極的一面,我想要的,也努力幫助別人得到。因為他的心和我一樣,都是人,我想要的,他也想要。孔子解釋忠有原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想有所作為,也讓別人有所作為;你想發達,也讓別人發達。這就是忠。
恕是消極的一面,我不想要的,也別讓他落在別人頭上。因為他的心和我一樣,都是人,我不想要的,他也不想要。孔子解釋恕,也有原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落到自己頭上的事,不要加之于別人。
張居正注解說,一個人的心,就是千萬人的心。我心里想要的,也就是人心都想要的。如果真實無妄的盡自己的心,念念都出于忠心,便能推己及人,事事都符合恕道。可見千萬人的心,我自己的心都通得。孔子說的“吾道一以貫之”,就是問自己的心,將心比心罷了。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陳桀的問題,他的意思是說,曾子如果真的把握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并且一以貫之,那他至誠無息,無時無刻都能不勉而中,哪需要晚上復盤反省這一天的錯誤呢?他根本不會犯錯啊?
這是陳桀對曾子提出更高要求了。
王陽明回答說:“你說得對,一以貫之,正是孔子看見曾子沒有掌握用功的關鍵才告訴他的。學者如果真能在忠恕上下功夫,時時刻刻能將心比心,真實無妄地盡自己的心,念念都出于忠心,并且一以貫之,推己及人,則事事都符合忠恕之道。一,就是忠恕之道,就是樹的根本,貫,就是樹的枝葉,如果沒有種根,枝葉從何而來?體用一源,體沒有立起來,作用如何發生?朱熹說:‘曾子于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朱熹的評價,恐怕也不全面。”
王陽明引用朱熹這句話,出自《四書章句集注》,朱熹對孔子與曾子一以貫之這段對話的注解:
圣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泛應曲當,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爾。夫子知其積力久,將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應之速而無疑也。
圣人之心,渾然一體,就是一個天理,只是遇事逢緣,對應的事不同,應用不同而已。曾子在具體應用上,已經隨事情精確體察并努力踐行了,還列出條目——三省——一條一條省察自己。但是,既然他列了條目,就是還沒有掌握心體合一之理,多少條,就不能全覆蓋,總有遺漏,只有心體渾然,才能至誠無息。孔子知道他學問用功積累很久了,將要突破了,所以呼喝而告之。曾子如果能跟老師有默契,能體會老師的用心,應該馬上醒悟,豁然開朗,了無疑惑了吧!
朱熹所論,和王陽明幾乎相同。王陽明說朱熹說得不全面,可能是朱熹沒有明確指出“一”就是忠恕之道吧。
對于我們后學者來說,首先還是要學曾子的三省,有個條目,才有下手處,慢慢再體會至誠無息的忠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