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寸金蓮
早上出門買驢肉火燒的時候,碰到一位同來店里買火燒的老太太.老太太兩鬢斑白,拄著拐杖一步步慢悠悠的往前晃,讓我想起我奶奶之前還能走路的時候.
我估摸著老人家推店門應(yīng)該不方便,于是順手拉了下門,方便老人家進出 ,老人家嘴里一直對我說"謝謝",搞得我挺不好意思的.
老人家走后,店主說,哥們,謝謝你幫老人家開門.這位老太太已經(jīng)91歲了,而且如果你注意到她的腳,她鞋的前半段是空的,她是三寸金蓮.
這時我才想明白,老人家為什么是一小步一小步的挪移,這么大歲數(shù),和那些年里因為時代的產(chǎn)物而折磨了一輩子的腳,真的很不容易。
-2-
關(guān)于《三寸金蓮》的記憶
三寸金蓮對于大部分人來講,可能是一個聽說過的詞兒,但也只是聽說過。
對我來講,卻有些不一樣。
小學(xué)的時候,去當(dāng)老師的姑姑家學(xué)英語寫奧數(shù)時,因為很不喜歡寫那些題目,所以我常常是單獨坐在一個房間里磨洋工,然后偷偷的把姑姑家里的各種我能找到的和課本無關(guān)的書翻出來,塞在我的作業(yè)集下看,然后估摸著該交差的時候,趕緊翻著答案抄上幾頁,為了不被引起懷疑,我常常會故意寫錯幾個答案,然后聽著姑姑一點一點的給我講解,雖然于我而言,我連題目都沒怎么看過,但在裝傻充愣的過程里,成功糊弄過一段時間。
于是,本來是非常無趣的補習(xí)時間,變成了看各種亂七八糟的課外讀物的歡樂記憶。
那時候姑姑家的書里,除了像“讀者文摘”、“意林”這樣很適合小孩子的注意力看的短篇雜志,還有《馮驥才全集》。
而馮驥才的全集里,有一本我印象特別深的,就是《三寸金蓮》。
人們大多知道“三寸金蓮”是形容女子的腳嬌小,但是不知道這背后是很殘忍的。為了限制女性的活動范圍,男權(quán)的社會下,會在女性年幼時,把腳用長布裹起來,裹成畸形的嬌小狀。
甚至由此而衍生出了崇尚“斗腳”的審美文化,也就是說,腳小的女性,在那個年代被視為更美的。
為了腳更小,她們會被裹得更狠,更疼。
因為腳越小越美,越容易嫁出去,彩禮也會更多。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并不能理解的美的背后卻是那個時代存在的主流觀點。
每次想到這種文化,我身體里都會升起一股涼意,我真的不能明白,為什么人與人之間會有這樣奇怪的規(guī)矩。
直到長大以后,我才知道,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局限性,而且,今天的我們,未必比過去更正常。
-3-
不算出名的馮驥才和一扇門
相對于莫言,甚至相對于賈平凹這些大眾比較熟悉的作家們,馮驥才在今天,真算不上多容易被人注意到。
他的小說,在我那個年紀,自然也沒法品讀出到底有多好,但是,從現(xiàn)在回想起那個時間段,一本三四百頁的中長篇小說,在我這種從小就三分鐘熱度的類“多動癥兒童”手里,竟然能夠津津有味讀完,我自己還是很驚訝的。
仔細想想,我覺得應(yīng)該是因為“英語作業(yè)和奧數(shù)題”實在是太無聊了!逼得我不找點有趣的事情干,都沒有勇氣和毅力把它們抄完。
雖然那些年的英語和奧數(shù),在我后來的學(xué)生生涯里,一點作用都沒發(fā)揮,但因為它們迫使我去看各種課外書,覺得“課外書真有意思”,對于“知識”是有趣的這個觀點的塑造,是種下了一顆種子的。
而沒有品讀透也沒打算品讀透的《馮驥才全集》,則是那顆種子最早期的一部分。
他通過文學(xué),讓我知道這個世界是有丑惡的,而且不只是一般的丑惡。
?當(dāng)然,也只是知道而已。
-4-
視角
這是之前朋友拍過的一組圖片,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時間看它,你會發(fā)現(xiàn)它代表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就好像小學(xué)時,讓我苦大仇深的補習(xí)作業(yè),從今天看,也側(cè)面為我喜歡上閱讀,喜歡上文學(xué),開了一扇窗。
很多時候,有一些事情的意義,會在很久以后才體現(xiàn)出來。
當(dāng)下的你,受限于經(jīng)歷、階段、水平,是很難在那個時候發(fā)現(xiàn)它的意義和價值的。
就像今天,如果不是碰到那位老奶奶,我也不會想起早年里,我對《三寸金蓮》有這樣沉重的印象,也不會想到,那些年的補習(xí)里,間接的幫助我,找到了人生里非常重要的樂趣。
文章寫于10:07
完成于11:02
今日完成“一小時寫作計劃”
以及
完成了朋友的
“看圖寫作”挑戰(zhàn)~
這篇文章是根據(jù)朋友的圖來寫的
你們?nèi)绻蚕雭砭氁幌挛?/b>
可以在簡信我,發(fā)你覺得好玩的圖
我肯定會回
并選擇性的當(dāng)做文章的元素
和你一起
思考一些和我們都有關(guān)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