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陣子朋友圈發生了這樣的一個事情:
一個媽媽A在朋友圈曬出了寶寶發燒生病,第一次住院做霧化掛點滴的照片,感慨為娃操碎了心,照片中,剛滿1歲的寶寶一只小手插著滴管,看著的確讓人心疼,另外一只小手拿著韓國某品牌的兒童優酸乳喝的津津有味。
很多朋友回復,表示關心問好,其中有一個朋友卻是這樣回答的:給她喝了什么?生病就不要亂喝了,這是養成了什么習慣啊!吃點暖胃清單的吧。
本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可是該朋友后面截圖這件事,發在了我們大家都在的親子群,并指出說明:她的孩子參加了親子班的學習,可是老師為了讓活潑好動的小朋友乖乖安靜下來,會準備很多比如糖果等的小零食,但她認為,這種教育方式不好,會讓孩子養成不良的習慣。
正如媽媽A一樣,為了哄生病中的孩子,而給孩子喝乳酸菌,幫助孩子養成了壞習慣的,我想每一個父母應該反思。
是的,哄孩子有錯么?這個話題引起不少爭論。
當媽都知道要給孩子從小養成好的習慣,但是有時候孩子真的是讓人頭疼。
尤其是當孩子生病不舒服時,孩子不會表達,大人又無法理解,孩子只能用哭鬧來表示,折騰起來,當父母的使勁各種招數都不管用,沒有辦法,只能是哄著順著,孩子開心就好。
我也是當媽的,也有這樣的感觸。
02
但不可否認,現實生活中,多少寶媽,以哄孩子為明,無形中給孩子養成了多少的不良習慣?
①有些孩子在飲食上,挑食偏食嚴重,零食比正餐吃的多,飲食結構不合理,營養攝入不均衡,飲食習慣上,很多孩子習慣邊看電視或者邊玩邊吃,經常需要父母催促,或者大人喂飯才能吃完。
而這些都是父母認為:吃的都一樣,孩子肯吃就好了!
②有些孩子在生活習慣上:自立能力差,需要父母催促起床刷牙洗臉吃飯,沒有早睡早起的習慣,缺乏運動,更甚至連基礎的家務都不會,孩子自己的臥室等通常都是雜亂玩具一堆,經常由父母幫助收拾整理。
而這些都是父母認為:小孩子,不用那么嚴格,他喜歡怎么樣就怎么樣。
③很多孩子現在看電視玩游戲的癮比成人的都大,離不開手機。
很多時候,他們的父母是,只要孩子不哭不鬧,乖乖看電視玩手機挺好,省心省事。
④有些孩子的性格上抗壓能力弱,遇到一點小事,不會自己面對和解決,或者性格很倔強,要什么就要什么,不帶一點商量的余地。
這類父母經常是什么事情都替孩子擔著,認為自己賺的都是給孩子的,孩子要什么給什么,這是愛孩子的表現。
......
這些大致的毛病,在很多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看起來并不是很糟糕的,但卻是在無形中一點點扼殺了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習慣的可能性。
這也是為什么我有了孩子之后,我看到身邊這些現象,無法忍受自己對自己的孩子做出如此無知的教育,而發奮學習的原因。
03
其實,很多父母明明知道有些教育方式是不合適的,但為什么父母就是【無法改變】?
①從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成長
很多家長都會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比如這么簡單的事情,為什么你老是學不會?
或者以他人的標準去評價自己的孩子,眼睛里只看見了別人家的孩子多么乖巧伶俐,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多么聰明懂事,這也是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多,別人家的孩子的原因?
②總把孩子低智化
我說的低智,并不是智商低下,而是父母老是會認為,孩子就是孩子,什么都不會,而父母就是過來人,因為【我是你爸媽,我為你好】,所以什么都替孩子弄的好好的,從而剝奪了孩子本可以犯錯的機會,他連錯誤都不知道,又怎么會知道哪些是正確的?
③陷入習得性無助
一開始,我們都是抱著【我要成為一個好媽媽】的情緒去對待孩子。但一次兩次,無數次,耐心被磨滅之后,就會陷入習得性無助,所以聽到熊孩子,頭就開始膨脹,真的是管不住,沒有辦法啊。
比如我身邊的一個朋友,孩子2歲多,開始進入第一叛逆期,一個小女生動不動把其他小朋友的東西搶過來,把小朋友推倒在地,甚至直接動手打人,扯頭發。朋友在教育無數次仍是無效的情況下,只好采用懲罰法,每次看到孩子打其他小朋友,她就去打孩子,從一開始的彈手指,到后面的打手罰站,想用以惡制惡的方式,讓孩子改變。
可是結果呢?孩子哭的更猛,好了一時,過陣子又開始打人…
04
父母應該怎么做?才能正確的哄孩子又不至于溺愛孩子,助長壞習慣養成?
①平等
我們應該把孩子當做一個生命的個體,而不是哄在手中的寶貝,有半點舍不得,為孩子準備特殊待遇,孩子吃的穿的用的都比父母的好,這是不可取的。
相反,應該平等對待,大人吃什么,孩子吃什么;全家人都吃完了,也不能由著孩子吃一口玩一會等等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一視同仁。
②共情
不管孩子會不會表達,你要理解孩子的狀態,甚至也要把你的情緒告訴孩子,告訴孩子你因為她一直哭鬧,你也很難受,用轉移的方法,慢慢安撫孩子的情緒。
孩子盡管聽不懂,但是潛移默化中,孩子便學會了理解,影響就是這樣發生的。
所以,尤其是孩子哭鬧時,父母的情緒比什么都重要。
③試錯
適當的放手,給孩子錯誤的機會,甚至是在你可控的范圍里受傷的機會,孩子只有自己嘗試過,通過才知道為什么不可以。
比如,我家小姑娘最近很喜歡去關門,但是怎么告訴她手指要拿開,她就是不懂,于是我放手讓她自己去嘗試,但她終于被門卡住手(當然,不會很嚴重)而開始哭時,你再趁機進行教育,她會更容易明白并理解父母的言行,當然,把握試錯程度很重要。
④漠視
對于孩子表現出來的壞習慣,父母要學會給予漠視,不應該過分強調孩子行為的不妥當,更不應該用打罵的方式來解決。
尤其是當孩子剛學會的無理取鬧時,父母不能亂了分寸,沒有限度的滿足孩子,否則很容易讓孩子陷入一次得逞,次次無理取鬧甚至變本加厲的惡性循環中。
而是學會鼓勵表揚積極行為,漠視壞行為,心理學稱之為【陽性強化法】來引導教育孩子。
當然,還有很多,歡迎補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