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看了今天的晨讀,我想起了我美好的初高中時代。那時候人生閱歷少,寫作文基本靠編,能編得通順,最后一句話點題,基本就能拿很高分了。然而,現在,我想講個故事,卻發現全無以前的那種通暢感,想編個好故事,卻總找不到好的語言來粉飾。
我發現,在經歷了很多的事情后,反而失去了天馬行空的暢想能力,現在講故事總帶著目的性,想把它講得完美,想通過它的結局來達到目的,從而失去了那種純粹的故事的享受。
前段時間,在意識到自己的演講及寫作能力都在下降后,我試圖重新拾起這些我曾熱愛的東西。然而寫作因輸入太少,輸出質量低且無法持續,很是煩惱。最終我決定每天開始給兒子講故事,一練語感,二也當多看點童話書。然而,當我每次跟他看2—3歲小孩子的故事書時,一說小貓小狗小雞的,他就開始大喊“我不要我不要”,便去玩他的球,或是其他東西了,故事環節遇到了阻礙。
有一天,我抱起他,不拿書,開始編,而我編的故事的主人公叫“仔仔”,這是兒子的乳名。我就敘述他剛剛吃晚飯的行為,沒想到兒子聽得很開心,我講完后,他說還要聽仔仔的故事。
就這樣,開始了我們的家庭親子故事時光。每晚,他坐在我前面,我摟著他開始講“有一個帥氣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仔仔……”接著就把他的日常小事匯成一篇日記式的故事,講給他聽。適當的時候我會插入一些自己的心里活動,讓他知道媽媽當時的感受。每每我用溫柔的聲音,加上豐富的肢體語言去跟他講他自己的事時,他都非常開心,一直微微笑地認真聽,有些地方自己就哈哈大笑起來。
我發現講這種故事有很多的好處:
鍛煉了兒子的語言能力及表達能力。
因為當我描述他的故事時,我有時會問“那仔仔怎么做了呢?”“然后呢?”“仔仔為什么會這樣做呢”,每次他都會用他手舞足蹈用他能懂的話來回答我。就這樣一個故事他能參與一半的內容安排了,我覺得對于兩歲多的他來說,已經給我足夠多的驚喜了。
讓老公和兒子也更親近了,自己也更輕松。
故事荒的老公再也沒借口說他不會講故事了,而是也坐在兒子身旁,跟他敘述他們的日常。這種時候我可以做點別的事,比如看看書,玩玩手機,或偷拍他們,或僅僅是走來走去,聽他們在歡笑。
大大地提高了我演講的能力。
因為我懂他的笑點,經常會給他抖個包袱,惹得他大笑。而我在講故事前并沒任何準備,都是日常生活的素材,所以也讓我在無形中整理了生活里有價值的素材。有一次兒子讓我講媽媽的故事,我想了想,便講了一個自己以往的小事,竟也在心里蕩起了漣漪,一絲絲的感動。
在工作中,我上臺去演練培訓時,更加地坦蕩,一個事例與一個總結的連結,總讓同事稱贊,說雖然你每次講同一個東西,但話語例子都是不同的,每次邏輯都那么好,讓人聽了很入迷。我想這也是多說話練出來的吧。(微笑)
現在這種故事時光已固定在我們的親子生活中,這種時光讓家里的氛圍非常輕松愉悅。我和老公也非常享受這種溫馨的時光。
ps:放棄了美好的童話故事,卻讓孩子更加喜歡聽故事和講故事,我想這是意外的收獲。或許有一天我會跟他一起編故事,然后把他記錄下來,做為美好的回憶紀念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