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門的時候,元寶情緒不好,跟元寶說再見的時候,元寶一臉的不高興:不要,不要媽媽走。
經常自己和元寶再見的時候,會有個小動作,就是我把手從自己的心的位置掏出來,親一下,送給元寶,告訴她:媽媽愛你,不在家的時候,媽媽的心陪著你。等元寶大了,她會接過我的心,然后把她自己的心給我,告訴我:我的心陪媽媽。
今早把心給了元寶,元寶都不接,看來情緒真的不好啦。雖然時間已經很緊張,但是實在不想自己和元寶再見的時候她是不開心的。
自己蹲下來:元寶,過來媽媽抱抱。我的元寶不希望媽媽走,希望媽媽陪著元寶(積極傾聽)。然后我親了一下元寶,元寶不高興的時候就會用手抹掉我的口水,于是我就又親了一下,夸張的說:那不行,媽媽還要親,不許抹掉。元寶才不聽呢,馬上又去抹掉,不過看起來情緒好些了。我走到門口,夸張的左一個飛吻,右一個飛吻,并且警告元寶:不許抹掉,媽媽再來一個,再來一個,腦門一個,腿上一個,肚子一個......你來不及抹掉了。元寶忙不迭的在身上抹來抹去,再再見的時候,和我擺了擺手,情緒穩定多了。
上班的路上,自己感慨,我們做父母的肯定是愛孩子的,但是你的孩子知道你愛她嗎?父母的愛孩子接收到了嗎?
問起很多人都會說:我怎么不愛孩子,我辛苦賺錢,給他最好的教育,給他買吃的穿的用的,我不愛他,我管教他干嘛!
問起孩子,你爸媽愛你嗎?回答可能會是:我爸媽不愛我,愛他們的工作,愛手機。回家就會說我,只會給我買玩具。
愛終究不是物質化的,所有給予的愛,都應該是以對方接受的方式,而不是你認為的方式。孩子小的時候最需要的是陪伴,孩子大了最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
中國人都相對西方人比較含蓄,很難去說“愛”,經常認為我都做了,難道我不愛嗎?有時還真是,只做不說的“愛”,也許孩子真的感受不到。我也不是個善于表達的人,全家人其實都不太善于表達愛,元寶比我們家人都會好很多,可能和自己從小對她的表達有關。我會經常和她說,愛她喜歡她。還會緊緊的抱住她,開始不適應到現在的主動要求緊緊的抱。
現在問元寶:怎么這么喜歡你啊?她會回答:因為愛我啊!問:那愛你怎么辦?回答:那就抱抱我,親親我唄。哈哈,全是媽媽說過的話。她還會說,這是我最喜歡的爺爺,我最喜歡的爸爸回來了......當父母對孩子有愛的表達的時候,孩子才會覺得愛其實是滿具象的,是可以經常用來表達的。
你會和孩子說什么愛的語言呢?會單調嗎?會有變換嗎?會是空洞乏味的嗎?
我自己常常換著方式說,比如:這是誰生的這么可愛的寶寶?元寶就會笑瞇瞇地說:媽媽生的。
把愛大聲的說出來至關重要。但是對于小寶寶,有時候父母的苦口婆心的表達,孩子可未必理解,也就是說兩人的解碼過程可不是同步的,那到底什么可以讓小寶寶明白父母的愛呢?有沒有方式可以做到呢?
游戲!
比如我早上的方式,我可以和元寶解釋我愛她,但是我要去上班,會回來陪她,但是孩子情緒狀態下是無法接受的,我就轉化游戲的方式,媽媽的吻,來告訴她我愛她,我明白她最希望我的陪伴,我的解碼她接受了。有時候,父母要學會讓孩子笑著聽話。還記得我上一篇說的笑是大腦神經營養素嗎?孩子需要掌控權嗎?
游戲力小貼士:
1、媽媽的吻(今早的突發奇想)
2、超市出來的千手媽媽,這個以后有時間細說
3、早上媽媽的親親(假裝親寶寶,每次親,寶寶都躲開,不是親到被子,就是親到枕頭)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