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食說
每次看著食譜做菜,放鹽時一看計量——少許!直接蒙了!
少許和適量都是什么鬼啊!
別急。
中國菜之所以難以標準化,其實不是所謂的無法模仿或者什么經驗的問題,因為任何國家的廚師在傳承問題上都要考慮這些問題。
大家都清楚,菜肴除了食材本身外,最最重要的就是調味了。中國廚師在舀取調味品時,用的是大勺,手重手輕那差的可就不是一點點了。然而西方廚師使用的是小勺,而且會配上刮刀作為調整工具,再加上專門的計量方法培訓,系統化后,可復制性自然就相對于中餐要強了。
當然了,現在用小勺作為舀取調料工具的中餐館也是越來越多了,標準化其實不僅僅在于傳承,而是創新的源頭。如果每個人都死守過去的經驗不外傳,那后來居上的年輕人哪里還有創新發展的動力呢?
好了,扯遠了,先從基礎的學起吧~
烹飪的基本功:計量方法
有一些取決風味的基礎調味料,如鹽、細砂糖、醬油等,到底要如何知道份量的多少,才有最佳的味道;雖然濃淡可隨個人口味不同而調整,但適量與少許的分別,也會影響菜肴最終的味道,使得每個人做出來的口味不同,所以我們在烹飪做菜前一定要學會這些調味料、食材的測量方法。
量勺
量匙(量勺)是我們在做烹飪、烘培時一定要用到的器具。
一大匙(一湯匙,上圖左一)等于15ml
一小匙(一茶匙,上圖左二)等于5ml
1/2小匙(上圖左三)等于2.5ml
1/4小匙(上圖右二)等于1.25ml
粉狀調料的量取方法
像細砂糖、鹽、面粉、太白粉等顆粒或者是粉末狀調味料的標準量取。先將 1 匙舀滿,再以刮刀沿著湯匙邊緣刮平,保持平匙的狀態就是正確的了。
1/2大匙粉狀調料的量取方法
取一匙的量匙裝滿,然后用刮刀刮平表面,再以刮刀劃分一半,挖出一半分量。
適量和少許的定義
適量
將鹽放在食指和中指前端,約大拇指頂住第二指節的位置,此狀態約為 1/5 小匙的分量,這個就是所謂的【適量】。
少許
而用大拇指頂住第一指節的位置,此狀態約為 1/8 小匙的分量,這種就是所謂的【少許】。
液體的量取
用量匙量取液體調味料,須沿著湯匙邊緣慢慢倒入至滿,以表面張力為頂點,這種狀態就是一匙。
1/2 匙則大約是目測裝至1匙的 2/3 高度。
奶油的量取方法
奶油融化后 1 大匙(15ml)約是固體12克的分量。
計量杯的使用
量杯一般分為兩種:
量米杯(一杯=180ml)
刻度量杯(一杯=500ml)
測量需要量較多的液體、固體,如油、高湯、面粉等,必須將量杯置于平坦的地方,將所有需要的量倒入后,以側面水平角度平視刻度線,計量才會更加準確。
認識火候
菜肴為了達到色、香、味俱全,或是為達到軟、硬或酥、脆等口感,以及食材的性質不同或體積有厚、薄、大、小之分,所以在烹煮的過程中,必須使用不同的加熱時間及火力來烹調食材,這便是掌握火候。
大火
需要進行短時間的快速加熱時使用。能使軟而小的材料不會呈現黏糊狀。大火的火焰高,延伸在鍋子外面,亮度,熱氣強,常用于快速烹飪的菜肴,如:炒、炸......等,以保持材料的鮮嫩口感。“油炸”時用大火,高溫的油能在食物的表面形成干燥凝固作用,進而迅速收縮,產生一層薄膜,可防止水分泄出,并能逼出油份,吃起來外脆內軟。“蒸”時使用大火,可使得蒸籠內的溫度變得很高,水蒸氣充滿其中,食材的水分便不易蒸發,養分不易流失,同樣具有柔軟口感。
中火
中火的火焰稍微延伸到鍋子外面,光微亮、熱氣大,一般用于燒煮。特別注意的是使用中火或小火將蔬菜放入水中加熱時,蔬菜必須于水滾后才放入,這樣可減少維生素C的流失。
小火
小火的火焰沒有延伸到鍋子的外面,光暗,火焰小,熱氣微大,通常用于耗時較久的烹調方式,如:煎、燜、燴可使材料柔軟而具有風味;還可以用于煮較濃稠的湯或醬汁。另外,如大塊的肉,透過長時間加熱,分解組織,肉質容易變軟。
判斷油溫
炸食物時,炸油的量要淹過食材,要炸得又香嫩、又酥脆,就是根據油溫高低的判斷。一般都用低油溫炸大塊雞排;中油溫炸魚類等水產品;高油溫炸上漿或裹粉的食材。
加熱油溫可用中火加熱至預定的溫度,再用竹簽測試,測試方法為取一支竹筷插入油里,觀察筷子周圍的冒泡情形
低油溫
120~150℃,插入竹筷,筷子周邊緩緩冒出小氣泡。
中油溫
150以上~180℃以下,插入竹筷,筷子周邊會不斷冒出中氣泡。
高油溫
180~210℃,插入竹筷,筷子周邊迅速冒出大量大氣泡。
后記
這些屬于基本的小常識了,量勺可以在網上找找,不過切記要購買深度較深的勺子,否則舀取顆粒較大的調料時分量會不準確。
喜歡烹飪的朋友們建議學會習慣使用量勺,這樣就可以降低出品不穩定的情況了~
至于油溫和火候,則需要多次練習并對比和記憶來獲取經驗了。
有想學習或了解的其他內容歡迎隨時簡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