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畫詩,顧名思義就是在中國畫的空白處題詩,所題之詩即為題畫詩。題詩之人可以是畫家自己,也可以是其他人。詩的內容大致分為三大類:或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談論藝術的見地,或詠嘆畫面的意境。
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題畫詩和畫本身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不但使畫的意境更加深遠,也讓詩句更加豐富,更加鮮活。中國的題畫詩,可以說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種極其特殊的美學現象。
宋元時期普遍出現題畫詩形式時,中國畫即披上了濃厚的文學色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便成了賞析文人畫的一種創作追求或審美理想。
中國歷史上的題畫詩不勝枚舉,然而流傳下來的卻并不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惠崇春江晚景》。
《春江晚景》是蘇東坡朋友惠崇所作畫名,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所以《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組詩,共兩首,然而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實第二首也是寫景抒情的佳作,值得一讀。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詩的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雖是早春,卻春意盎然,格外惹人喜愛。
詩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視覺由遠及近,即從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蕩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游玩。另外鴨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為它們長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結冰,它總要跳下去鳧水嬉戲。這就說明:凡事都要親歷其境,才會有真實的感受。這句詩不僅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的入微觀察,還凝聚了詩人對生活的哲理思索。鴨下水而知春江暖,可與“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見微知著、舉一反三的道理。
詩的三四兩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兩句詩仍然緊扣“早春”來進行描寫,那滿地蔞蒿、短短的蘆芽,黃綠相間、艷麗迷人,呈現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河豚欲上”本是畫面無的,乃是詩人聯想而來,詩意之妙,由此可見。虛實結合,虛虛實實,假假真真,誰又能分得清哪是真景,哪是畫境呢?
這一首詩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致、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征,抒發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贊之情。全詩春意濃郁、生機蓬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
詩人蘇東坡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在他的這首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二》
宋·蘇軾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這首詩乃是蘇東坡為“飛雁圖”而作的題畫詩。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鮮為人知,實際上,第二首也是寫景抒情的佳作。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這一句大體寫惠崇所繪的“飛雁圖”,大雁北飛,有幾只雁不舍這春天美景,差點脫離了隊伍。并且運用擬人的手法,將依依不舍的幾只歸雁比作了“北歸人”,使畫中內容更加生動形象。
詩到了第三、四句,就更進一步給大雁以人的情感。“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詩人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大雁戀戀不舍是因為南方比北方溫暖,所以詩人就寫下了大雁認為北方很冷,而且遠遠地就知道了沙漠風多雪多;這還不止,最后一句詩人進一步寫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幾日。這種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惠崇的繪畫由“定格”轉變成了“錄像”,使大雁北飛的情景充滿著人的情感,頗有新意。
如今慧崇的畫作雖已不傳,但這組題畫詩卻流傳千古,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這,也是人類藝術史的寶貴遺產、中國文學史的藝術珍品。
這兩首詩,你更喜歡哪首?你還知道哪些著名的題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