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會有媒體報道,生鮮電商是電商的最后一片藍海,吸引著電商創業者前仆后繼,而在剛過去的2016年,實際上卻是生鮮電商最慘淡的一年,很多聚光燈下的明星品牌陷入倒閉潮,那么到底生鮮電商應該怎么做?還有機會嗎?
從產品選擇上來看,生鮮電商有兩個大方向: ①水果②蔬菜,也存在兩者都開展的情況,但一般來說生鮮電商品牌只會選其一來操作,很多生鮮電商入局者,都在前期選擇了重資產模式。重資產模式必然會帶來資金的重大消耗,但前期投入越多,邊際效益才會遞減,存活下來的生鮮電商公司才有可能最終實現盈利。
以北京為例,冷庫平均租金約在2元/平方米/天,即便是5000平方米的中型倉庫,也意味著每年要付出近400萬租金成本,再加上硬件設施、人力等因素,每單生鮮品類的配送成本要占比30%以上,如果相應企業主營目前市面上價格較低的水果蔬菜等產品,那幾乎不賺錢。經測算,只有客單價在人民幣200元以上,電商才能保證該單不賠錢。200元,也就是說大范圍推廣的純線上生鮮電商品牌,在不融資的前提下,這個是盈利平衡的客單價,難度可想而知。
在2016年,很多地域性蔬菜類生鮮電商在各地如春筍一般涌現,大體模式都是以有機蔬菜月度季度或年度配送為主要銷售模式,營造無公害無農藥產地直采為營銷賣點,通過社區地推等手段進行運作,但真正能撐過半年的,寥寥無幾,往往是被慘淡的復購率擊垮,很多人想當然的以為,城市里的有錢人想吃點健康的,必然會選擇有機菜,而送到家恰好方便了用戶,但有一點請記住,出新品容易,改變消費者購物習慣太難,不能到超市或者蔬菜攤位親自挑選,而是等待有可能不能按時送達的不一定新鮮的有機蔬菜,這是家庭主婦不能接受的,除了有政府或集團采購渠道資源的團隊能勉強吃一口飯,這類有機蔬菜套餐銷售玩法,建議創業者慎重考慮。
?我們再說,水果生鮮電商基本上都是在做高客單價利潤高的非本地化產品優勢較大,我不再去分析失敗者的案例,直接給出一個經過我實操,并成功給眾多客戶運作的水果生鮮電商運作模式。
1.減少品類
比如3,4月份在北方賣芒果或者火龍果,如果有實體門店的水果電商O2O,那么建議品類適當豐富一些,但如果只有電商通道通過網絡下單,強烈建議減少SKU,能夠卡在5款以內最好,持續迭代新品,比如3,4月份賣芒果火龍果,5,6月份換荔枝山竹,盡量選擇運輸條件接近,貯存環境和運輸要求相似的水果,每個推廣周期控制在1-3個月,每個推廣周期挑選一款熱點產品做引流入口,通過其他產品實現利潤。
2.產地直發,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