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瑞吉歐,了解其理念的人們腦海中總會勾畫出這樣一幅圖景:活潑、可愛、健康、自由探索的孩子,認真、盡職、協作工作的教師,優美、獨特的空間環境及家長、社區參與的學校管理。
30多年來,在瑞吉歐.艾米利亞這座意大利北部的小城市,所有的瑞吉歐人在教師、家長、市民的共同努力下,為幼兒創建了一個能充分發揮其巨大潛能,能感受到其自身價值存在,能積極主動參與的創造性學習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幼兒們幸福地生活、工作和游戲著;在這個環境中,教師充分地尊重幼兒的人格,充分地包容幼兒各種非同尋常的“奇思怪想”;在這個環境中,教師扮演著各種支持性與引導性的角色——伙伴、向導與研究者;在這個環境中,幼兒主動參與各種主題的探索活動,充分地感受到了自己探索的樂趣,也從教師、家長、市民的眼中學會了肯定自我;在這個環境中,幼兒大膽地想象,運用各種各樣的材料,以多樣化的方式尤其是視覺語言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獨特認識,從而形成了孩子們的一百種語言。
瑞吉歐為世人創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教育構架,為世界的幼兒教育提供了一個優秀的教育典范。
美國著名教育家、多元智能理論的創立者、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加納德教授這樣講:“不管一個教育模式或體系如何理想,它總是立足在當地的環境中,沒有一個人能夠把瑞吉歐的戴安娜學校搬到美國的新英格蘭地區,也沒有人可以把杜威的新英格蘭學校搬到瑞吉歐羅馬格納這個地區......”。也即,任何一種教育都有其特定的起點與文化背景。瑞吉歐幼兒教育系統不例外,瑞吉歐教育系統在中國、在嘉樹的實踐也不例外。
在中國、北京、豐臺區這種特定的文化和社會環境中創辦嘉樹,一定不是復制瑞吉歐的教育體系,更多地是深入探究她、了解她的真諦,形成適合嘉樹獨特土壤的理想模式,不斷調試、再創造。這是一個將瑞吉歐教育的種子栽培在嘉樹這片校園土壤中,經歷教訓、反思、心得和收獲的寶貴過程。這樣的歷程猶如探險——有理想,有目標,但沒有現成的路徑,是需要所有對嘉樹有期待、愿意經歷這場探險的老師們,共同探索、開發、碰撞的。
瑞吉歐并非是你應當按照一種固定的方式去做的事情。它是一種思考方式以及一種與兒童一起開展工作的方式。一旦你改變了思考兒童的方式,你就會開始運用瑞吉歐幼兒教育思想同兒童一起開展工作。
一起來研究,瑞吉歐最重要的特色——幼兒參與的、范疇深入而廣泛的項目探索活動,我們稱之為項目制教學(Project Based Learning)。
所謂項目制教學,是指一群孩子針對某個主題所做的探索活動,利用各種形式如繪畫、討論、泥塑、游戲等(尤其是視覺化方式)表達他們對觀察到的事物所產生的想法、記憶、想象及領悟。項目延續的時間是不等的,可能是一周,也可能是幾周甚至更長時間,關鍵要看項目的性質及幼兒的興趣、探究欲望。在項目里,幼兒不僅親自參與自己與同伴和教師周密計劃的活動,而且不斷嘗試進行各種探索活動,努力把自己平時積累的生活經驗及一些技能、技巧運用到方案活動中。這與幼兒的自發性活動/游戲是完全不同的。
項目制教學是瑞吉歐眾多教學方法的一個特色,除此以外,還有游戲、分組、角區的個別活動等方式。(例如嘉樹課程設置中:傳統文化、俱樂部、戶外活動等方式。)瑞吉歐的項目制教學與一般意義的項目制教學,最本質的不同:一般項目制教學強調目標,兒童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是最終教學目的;而瑞吉歐項目教學強調的是互動——兒童在主題探索活動中與教師和同伴的互動,學校與家庭、社區之間的互動;強調兒童在主題探索活動中多種多樣的對世界的表達方式,尤其是視覺語言的表達方式。
項目制教學一般的程序為:決定活動目標——制定活動計劃——具體實施——對計劃是否按照目標實施進行評價。它主張廢除班級授課制,打破學科界限,強調兒童在活動中的主動性,強調教師的任務在于利用環境以引起兒童的學習動機,幫助兒童選擇活動的材料,教師是活動的提供者、參與者。兒童的學習一旦是內發而非外誘的,其主動性與吸收能力是大不相同的。
項目制教學從設計上看,主要是要協助兒童全面、深入地理解周遭環境及經驗中值得注意的事物與現象,使兒童通過項目主題的探索活動獲得與周圍的人、事、物的互動,從而自主構建、積累一些知識、經驗,學習掌握一些技能,發展兒童的主動探索、自由創造、共享、對美的事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情感與態度品質,并使兒童學會解決問題,能自由地表達對世界的認知方式。
1. 決定活動目標:通常項目的主題來源于兒童的日常生活與經驗,來源于兒童的興趣,來源于教師對兒童的觀察、傾聽、了解,來源于幼兒園教師的經驗和教育資源狀況,并由師生共同選擇決定。
2. 一旦項目主題確定下來,就進入主題網絡的編排中(制定活動計劃)。所謂主題網絡是一種由許多與主題相關的子題目編織而成的放射狀圖形,它把各種資料都納入主題之下的各子題內。主題網絡的編織意在明確主題探索的范圍,可以由師生共同完成。這就像嘉樹的課程體系中,每一個大主題下面由周主題和日課程板塊共同編織而成的教學計劃。
3. 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1)教師通過啟發性問題,鼓勵幼兒產生觀察、提問、建議與假設的欲望,并不斷和幼兒合作以對方案進行關鍵性的影響。2)教師通過對幼兒行為和談話的記錄與分析(尤其是關鍵性的過程),進而研究什么樣的話題可以引起幼兒最大的興趣,幼兒之間是如何互動的,幼兒之間有哪些共識,幼兒在談話中表露出哪些方面的認知沖突等等方面的問題。3)教師通過與幼兒合作、引導其查閱資料,幫助幼兒在對資料的探索過程中學會學習和探究。4)教師不斷與幼兒談話、討論,鼓勵幼兒用各種方式表達認知,比如繪畫。
4. 在整個項目進行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扮演著材料的提供者、活動的幫助者與向導、伙伴和研究者的角色,從而使項目對孩子的能力提出了最大的挑戰,也最大限度地促進了孩子的發展。
正如瑞吉歐創始人馬拉古奇所言:“與其牽著孩子的手,倒不如讓他們靠自己的雙腳站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