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第一天,就迫不及待去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又一次被吳秀波湯唯這對最強cp折服。
《不二情書》在走了《北京遇上西雅圖》的溫情路線以外,又加了很多家庭、現實以及人性方面的刻畫描寫。而且角色的塑造、人性的轉換等,著實讓我覺得愛情只是這部片里捎帶順手,男女主角就鐘情了的。
吳秀波飾演的房產經紀人Daniel,和欠一屁股債的賭場小妹湯唯飾演的姣爺,也是現實的縮影,正是這種現實的角色塑造,代入感才更加強烈。
Daniel為了訂單會做出傷害林爺爺的事情,焦姣更是因債務不得已答應了富商賭客鄧先生的公關要求,現實的角色行走在人性、欲望、利益的邊緣。但幸好他們沒有偏離太遠,及時清醒,如Daniel說的那般,想要絕處逢生必須先懸崖勒馬。
期間幾度被觸動落淚,直到影片結束影院燈光亮起時,趕緊慌慌張張的抹掉眼淚。甚至有幾次都有種也寫一封信,打開地圖找一個地址寄出去的沖動。
第一次的觸動點是林爺爺和唐奶奶在拉斯維加斯的教堂進行遲到的婚禮時,這對伴侶在沒有結婚證的前提下,不離不棄陪伴了彼此七十多年。唐奶奶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角色,她年愈八十,卻擁有著一顆少女心和嬌羞感。她充滿少女心的眼神隨便一瞥,就讓人有一種憐惜和心疼的感覺,也難怪林爺爺會寵愛的說她:“你都八十了,不是十八”。
在教堂牧師問林爺爺“你是否愿意娶你身邊這位,額,姑娘?”時,林爺爺說:“你這些話我在電視上看的多了,你別說話,我自己說”。然后給林奶奶整了一下衣領,說:“你看你的衣服穿的。你這個人挺笨的,平時就知道織毛衣,我脾氣不好,說話可能不好聽,但是我覺得你會走的比我早,這樣也好,你說要是我先走了,你可怎么辦。你在那邊不愿等我,就不等,要是愿等,我就在你的墓碑旁留個地,在旁邊刻上我的名字……”
于是唯一的見證人Daniel給焦姣寫道:也正是有了真愛,才有了這份向死而生的勇氣。
第二次的觸動點是林爺爺因心臟病走在前,后來唐奶奶把骨灰送到老家的河里時,決定把房子賣給Daniel,Daniel說那是你們生活了一輩子的家啊。奶奶飽含眼淚說:“人在哪,家就在哪。”“可是,人沒了啊,家在哪?”奶奶就摸著胸口說:“人沒了,家,在心里……”
一個十幾歲就跟隨著的人,從建國前的災荒馬亂經歷過來,再一起漂洋過海來到異國他鄉,雖一生顛簸但仍對自己寵愛有加的人,就這樣離去……
曾年少時,我們都渴望能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像歌里唱的那般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可是有多少愛情不是起于庸常事物多出的一點美妙,歸于平淡處仍存在的那份余溫。
你遞給我一支筆或借我一本書,你回眸一笑好像在我身上多停了一秒,你回答問題時清脆靈動的聲音;畢業初踏入社會你電話里的鼓勵和關懷,孤身在這個城市你的幫助和陪伴,生氣抱怨時你甘愿做那個垃圾筒;朋友的某場聚會上你的獨特合眼緣,旅行途中意想不到的一次偶遇暢聊,再或者就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的一眼鐘情……都是再庸常不過,然而因為有了愛情,卻顯得那么獨特奇妙。
就如林爺爺和唐奶奶,林爺爺就只是在民國時給唐奶奶家送了幾頭驢,然后他們就緣定終身。唐奶奶不識字,平時的愛好就只是織織毛衣,林爺爺說教她認字,也是說了一輩子,只教了唐奶奶寫自己的名字……
然而越平淡,越顯得這細碎愛情的偉大和幸福。煙火氣的平凡里才能見證愛情的持久,才會愈久彌香,才會更加的打動人心。
這個電影雖然以《查令十字街84號》里的書信游戲找尋愛情為基準路線,但是想要表達的卻不僅僅有愛情,諸如開始提到的家庭、社會、人性等等。
焦姣15歲隨父親到澳門,父親欠了很多債后來又去世。因家庭的影響和拖累,她才混跡賭城成為賭場公關,并且生活和賭、債捆綁在一起。
Daniel也是因為14歲被送到美國,后來父母相繼離婚,又各自有了新的家庭,所以Daniel就成了孤家寡人,進而養成像仙人掌一樣,為保護自己不惜扎別人的性格。
這些都是因家庭而產生的影響。社會和人性方面的體現,更是包羅萬象。
諸如浩浩雖拿不學習、拒絕交流、孤僻自己來反抗,但媽媽仍安排他來美國學習,并斥責他。
諸如林爺爺說:給自己的孫子寫信,還得找人翻譯。
唐奶奶因一直呆在美國感嘆:從前是,父母在,不遠游,現在是,兒孫在,父母不遠行。
還有焦姣的同學口口聲聲稱自己堂堂北大數學系高材生,怎么能干這種事,卻干出讓人大跌眼睛的事情。
雖然電影里有很多詩句臺詞,但我卻并沒有感覺這是一部文藝片。而且,也并沒有覺得這些詩句和居無定所、一屁股的債務、房產經紀人有什么不搭調和牽強。
有人說編劇為了制造文藝情懷的氛圍濫用詩句,我反倒覺得這正應了“你心里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這句話。就如文藝人看到的是文藝,不文藝的人看到的卻是矯情一樣。詩句、文字不正是庸俗苦燥生活中的一勺調劑品嗎?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部電影一定是你想看的那個哈姆雷特。最好攜帶著那個讓你荷爾蒙失調的TA。
像電影里說的“暗透了,才能看得到光”,在暗透的影院里去找愛情之光、生活之光和夢想之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