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開始,心理需求似乎有了變化,以前吧,覺得文學書無助于解答現實困惑,比如某黨是怎么成長壯大的?股市是怎么回事?美國民主怎么發展起來的?甲午海戰為什么失???也就很鄙視文學??涩F在讀“問題與主義”類的書多了,感覺很多理論解釋不過癮,不管怎么解釋,都與我的現實感受有差距。怎么辦?讀史?可一個已死的過去能啟迪活生生的當下嗎?
尤其是這人一旦到了三十歲,就開始感覺中年來了,中年時什么?董橋說得妙?!爸心陼r只想吻女人額頭,不想吻女人嘴唇的年齡”,這些微妙的心理變化,歷史、哲學是把它們當余數清除的,只有文學會在乎你的感受,而好的文學則會跟著你的感受一起感受,甚至能復活你鈣化的記憶,使你的心性變得敏感豐富。基于這種原因,我又開始閱讀文學了,尤其是小說。于是,從《白鹿原》、《廢都》到王朔、莫言,再到張愛玲蕭紅,以后還有詩詞,還有卡夫卡。文學真的很重要……
一,《生死場》
我一直就認為,《金瓶梅》比《紅樓夢》更全面深刻,更嚴厲,也更慈悲。同理,蕭紅的《生死場》好就好在看到了“文明”以下的生存掙扎和愛欲沖動,她沒有太太小姐的鄙夷,也沒有啟蒙者的居高臨下,而是跟污垢世界里的人一起疼痛,這種疼痛經驗訴諸文字就像是柴火米鍋燒出的噴香鍋巴。
麻面婆聽說自己家的羊丟了,就去柴堆里找,“她為著要作出一點奇跡,今后要人看重她。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時節出現,於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手在扒著發間的草桿,她坐下來。她意外的感到自己的聰明不夠用,她意外的對自己失望?!边@就寫活了污垢世界的人對人的尊嚴的追求。
魯迅寫閏土,兩人小時候親密無間,長大后,潤土卻畢恭畢敬的叫魯迅“老爺”,魯迅感覺悲哀,這已經算很有同情心的知識分子了。但魯迅的這種同情畢竟還是啟蒙知識分子本位的,在魯迅意識里有個國民性烏托邦在支撐他的啟蒙批判。而蕭紅才是真正體味到底層的況味,從他們的視角感知“說出”世界。
《紅樓夢》也是一樣,對賈寶玉和他的女兒國是贊美有加,對趙姨娘、賈鏈、賈芹、晴雯嫂子則未免下筆太狠,完全是反面典型,絲毫沒有生存掙扎和人性光輝,這不符合弗洛伊德以后的人性觀,也不真實。相比起來,金庸古龍小說里的反面人物(多是因為某種感情創傷走入邪道)倒科學多了,人性多了。
《生死場》的語言雖然比沈從文、白金、矛盾有才華,但跟魯迅張愛玲比還是有差距,但正因為其語言的粗野,反而使得她在描摹人物心理時有了意識流的夢幻感。
當年楊沫在《青春之歌》里將自己刻畫為沖破舊世界、尋找真理的林道靜,將前夫張中行刻畫成自私冷血的余永澤。結果怎樣?
為什么有大家說蕭紅“伸展、斷裂、回縮,再伸展、斷裂、回縮……”的語言風格與她的生命噓氣相關呢?因為她性急,卻又認真;勇敢,卻又缺乏安全感;渴望被愛,卻又不想看人同情;自負,卻又有時候沒自信。這些導致她對人與物的平等、自尊極為敏感,但又不是沈從文那樣美化寫作對象,而是直面、悲憫、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