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洪災來襲。回望歷史,兩條大河,延綿千年,忽喜忽怒,或隱或現。這兩條大河,一條是黃河,一條是長江。它們深深地影響了民族的社會心理、組織結構、歷史發展和未來走向。
? ? ? ? ? ? ? ? ? ? ? ? ?亞細亞生產方式
眾所周知,文明起源于河流。兩河流域孕育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傳說中的巴別塔,八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人類從搖籃時代就顯得十分的早熟;尼羅河流域培育了古埃及文明,在四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胡夫大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印度河流域滋養了古印度文明,最杰出的貢獻是發明了數字符號,所謂的阿拉伯數字,實際上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全世界。
最晚誕生的古文明是黃河文明,北邊是難以逾越的大漠戈壁,西北是一望無際的萬里黃沙,西南是拔地高聳的青藏高原,東臨廣闊無垠的未知海洋,對古人而言,這些是難以征服的屏障,形成了一種與世隔絕的自我循環,也造就了一種延續不斷的文明傳承。
讓我們回到文明的童年,看一看原生的環境。
馬克思研究東方社會時,提出一個重要概念:亞細亞生產方式。這一模式指國家以農村公社為基本社會組織,通過指揮農村公社來進行大型工程的建設。在農耕社會,治水工程巨大,必須高度集中資源,建立起統一的組織模式,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大禹因為治水有方,被推選為首領,這在君權神授的歐洲國家,是不可想象的。
有文字記載開始,從周朝到民國花園口決堤,兩千多年間,黃河共計潰決了1950多次,平均三年就有兩次決口。如何對付黃河,成為了古老中國最大的難題。在治水模式主導下,東方社會誕生了令人嗔目結舌的巨大工程。從長城到京杭大運河,從唐大明宮到明代故宮,都是那個時代的標志建筑,這在封建領土之下的歐洲,也是不可想象的。
? ? ? ? ? ? ? ? ? ? ? ? ? 大河流到大航海
歷史總是在最不經意間拐了個彎。歷史學家彭慕蘭在《大分流》中提出了觀點,蘇格蘭地區發現了煤礦資源,且非常便于開采,為撞開工業化大門奠定了基礎。當時,中國的煤炭聚集在西北,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過高,自然就無人問津。彭的觀點至今受到諸多爭議,但他揭示了一個核心問題:成本。歐洲擁有彎曲的海岸線,眾多的島嶼,為貿易提供了天然條件,而中國只能通過陸運與河運,運輸成本比海運高很多。
明代鄭和就已經下西洋,航行了一大圈,最后帶回了長頸鹿這些奇奇怪怪的動物。這又涉及到一個問題:物資,中國地大物博,不缺物資,就沒有動力去發展海運,以至于受到倭寇襲擊,干脆閉關鎖國。
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和貿易。大航海時代來臨,西班牙、荷蘭、英國,猶如海上馬車夫,把新世界的資源,源源不斷地運到舊世界。沿海國家迅速成為世界的霸主,爭奪出海口成為國家間競爭的關鍵。
俄羅斯帝國如此熱衷于擴張,就是要尋找一個出海口,直到占領了波羅的海的一個小角落,建成了圣彼得堡,才深深地舒了一口氣。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一個重要的目的也是為了尋找出海口,最終被海洋強國英美和陸地強國蘇聯聯合圍剿。
最幸運的是美國。李光耀曾經評價說,美國社會長久以來那么成功,不是由于自由民主的理念及原則,而是因為特殊的地緣政治帶來的財富:豐富的資源和大量的移民,來自歐洲的大量資本和技術,以及以兩大遼闊海洋為屏障使美國本土免受沖突波及。
攤開世界地圖,發達國家總共就那么二十多個,絕大多數都是沿海國家。贏得了海洋,就贏得了世界。
? ? ? ? ? ? ? ? ?河流文明對民族思維的影響
說了那么多大歷史,我們來談一談,河流文明對我們思維的影響。
1.高度的避險意識。大河喜怒無常,防不慎防,人們期盼風調雨順,擔憂大災大難。好不容易種下了糧食,遇到了一次災害,就會顆粒無收。對于未知的恐懼,造成了強烈的憂患感,不能寅吃卯糧,不能大手大腳,得量入為出,得有備無患。
這也解釋了東亞民族的高儲蓄率和高節儉度。有人說,對海洋人們也恐懼,恐懼到了極致,就不怕了。乘著小船出過海的人可能都有體會,一條命完全交給大海,一次別離,就可能有去無回。這導致了他們敢于冒險、敢于嘗試,人就這么一條命,折騰到臨死也是這樣,平淡過一生也是這樣,不如試一下、搏一把。
2.高度的集體意識。有了集體,才能動員。每個人都被集體賦予一定的身份,人只有在集體中才能找到價值,在人群中才能獲得認同。有的人移民到國外,馬上就感到好山好水好無聊,沒有人說話,沒有人玩耍。這樣的集體意識,也使得國人對民族、對國家產生高度的認同感,一旦遇到巨大的危機時,會煥發出強大的凝聚力。日本占領了東北,侵略了大半個中國,雖然出了不少漢奸,但國人仍然會堅持抗戰到底。
3.高度的自足意識。黑格爾曾經說過: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類束縛在土地上。每個人都很珍惜自己的生活,都很滿足自己的現狀。小富即安、自足常樂是更不變的生存哲學。老婆孩子熱炕頭,是農耕社會人們的奮斗目標。
海洋文明是掠奪性文明,永不滿足、永不停歇。溫州等沿海地區的人為什么敢于勇立潮頭,因為他們最早靠海吃飯,漁民一次出海,賺得比農民多得多,再也無法忍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個時候,你會意識到,你不是植物,而是動物,你會移動,你更會奪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