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01
上大學的時候,一個學姐準備考研,本是嘻嘻哈哈,整日讀小說、看美劇的人兒,對于考研這事兒,突然認真了。每天早上六點準時起床,去操場跑步、聽英語,然后早餐、自習一整天,晚上熄燈前趕回宿舍。
同學以為她一時興起,笑說:“你這是內疚心起,要把前兩年沒讀過的書,通通都補回來么?”。學姐見有人調侃,不答也不辯,只是朋友們平日里約吃約玩的局,她幾乎不怎么出現了。
后來因著某次借書的機會找她聊天,見她桌上的每日時間表安排得密密麻麻,何時讀英語,何時做題,何時吃飯,何時鍛煉,幾乎精確到半小時。問她:”這么拼,目標是哪所學校?” 學姐告訴我,她準備考北京的一所名校,而且是跨專業。我見她這“誓與考研死磕到底”的勁兒,實在與往日翹翹課、逛逛街、睡睡覺,考試只求低空飛過的“游戲大學”的模樣實在不符,便打趣說:“是否看上哪家的情郎,要在北京相聚?”
學姐很認真的說:“就是想好好給自己的未來爭取一下了,而且,我覺得努力下,應該考得上。”
那段時間,學姐不但徹底告別了往日的悠閑日子,在別人猶豫糾結究竟是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還是出國的時候,她也照樣按著時間表,淡定的讀著英語,上著自習,絲毫不為所動。聽說有同學勸她順便看看別的機會,萬一考研失利也好有個退路,她只輕輕一句:“我能考上”,便繼續讀書去了。
因為知曉她的決心,之后,便有意不去打擾。再見她,是考研結束后,不出所料,學姐果真如愿以償,考取了心儀大學的研究生,是喜歡的專業。言談間,學姐說:“不知道是哪里來的勇氣,就覺得自己能考上,傻傻的拼了大半年,終于塵埃落定了。”
我見她笑的歡暢,說了句很雞湯的話送給他:“因為你相信,所以,你做到了。”
02
這是學姐的故事,靠著一股傻傻的“我相信”的勁兒,過了大半年“苦行僧”的讀書時光,然后拼到了自己想要的未來。
村上春樹在新作《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也提過一段類似的經歷。
某天,一個晴朗舒爽的星期天,周圍的樹木、建筑、商店櫥窗都在春日的陽光下照耀,明亮而美麗。他突然想到:“我肯定會摘取《群像》新人獎,并且從此成為小說家,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那個時候,他三十歲出頭,一時興起,寫了首部小說《且聽風吟》。
直到后來回憶起來,村上春樹依舊覺得那樣的想法實在有些“厚顏”,但不知為何,當時確實極其確信的。他總結:“與其說是邏輯性的想法,不如說是出于直覺”。
事實上,不久后,他果然如愿獲獎。然后,關掉自己經營咖啡與酒品的小店,正式開始職業小說家的日子:每天四點起床,寫作5、6個小時,寫滿10頁稿紙。這樣自律到極致的生活,他堅持至今,35年有余。
如果說村上春樹首部作品的獲獎是偶然抑或天賦,但其后在寫作上取得的累累碩果,卻來自于當時甚至稱得上有些“莫名”的篤定以及其后幾十年的堅持。
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
比如,我的來訪者曾經告訴我,高三那年,他每天睡前都在設想高考成功后,作為高考狀元發言的場景,穿什么樣的衣服,用怎樣的手勢,關于講稿,他在內心演練了無數遍。當時,連自己都覺得可笑,他雖然成績不錯,卻離狀元相隔甚遠。但是,最后,他真的做到了,連自己都覺得驚喜。
比如,那個從高中開始,就堅定以后要做律師的朋友,如今,真的穿起了套裝,自信滿滿的站在法庭上,將當初的夢想變成現實。
比如,那個從小鐘愛音樂,要以唱歌為業的朋友,不僅如愿當上了音樂老師,還帶著自己的學生,滿世界表演、參加比賽,真真把生活過成了“歌與遠方”。
03
曾經以為,這一切,或許是巧合,所謂的“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也不過是一種美好的期許。卻慢慢發現,那些對于未來更篤定的人,更少因焦慮而損耗自身的能量,更少為種種誘惑吸引而左顧右盼,甚至,在實現目標的路上,哪怕辛苦難耐,都比別人看起來更充實、快樂!
或者,在旁人眼里,日復一日枯燥的自我管理和控制,于他們而言,卻甘之如飴,用心享受著一步步走向目標的喜悅。
美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棉花糖實驗”教父沃爾特·米歇爾說,那些更善于執行計劃,實現目標的人,都有三個共同特點:
第一,必須牢記自己選擇的目標和兩種可能性。即滿足當下的快感或延遲滿足以收獲更大的成功。
第二,必須注意自己實現目標的過程。通過靈活利用技巧來減少誘惑或轉移自己對誘惑物的注意及認知,并在這一過程中做出必要的修正。
第三,必須抑制沖動性反應。比如阻止想誘惑物有多么吸引人,或者伸出手去摸誘惑物等做法,這些做法更有可能會阻止自己實現目標。
那些篤定目標,知曉未來在何方的人,幾乎完全滿足以上三條。他們有更清晰的目標,也因為相信夢想就在不遠處,更少為眼前的誘惑所干擾。當然,也就更容易實現夢想。
不僅如此,健康心理學創始人、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雪萊·泰勒也發現,控制感和樂觀預期還能夠減緩壓力性時間的有害影響,樂觀的相信自己能夠實現目標的人,可以更有效地處理壓力,也可以更好地避免壓力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一個人,對于結果有樂觀的期待、對成功有更高的預期,他們即使面對困難也會更愿意延遲等待、尋找其他方式來達成目標或者詢問他人的建議,直到想出更好的策略,而這些,都讓他們更積極的執行計劃,從而更容易取得一個個階段性的成功。而這些階段性的成功,又成為積極預期的養料,這種預期反過來又鼓勵了行為和思維,提高了進一步成功的概率。
所以,我們看到那些對未來越篤定的人,更擅長管理自己,并且真的走向了他們想要的成功。
如果說,自律的左端是可揮霍的現在,自律的右端是期待中的未來,那些更相信今天的行為能決定未來方向的人,會更加自律。畢竟,我們總是因為目標與前方有希望、有光亮,才不停歇地追求,如果前方的燈塔都搖晃不定,又怎會傾盡全力去追逐呢?
給自己一個可期待的目標,讓它足夠耀眼,你自會向著光亮的方向,執著前行!
你對未來有多篤定,就會有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