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非常注重“孝順”的國家。那我們是否思考過,到底何為“孝順”?
百度百科關于孝順的定義:孝順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我個人覺得,我們對“孝順”的曲解,可以從百度百科的定義中就可以感受到,這一句“順從父母的意志”,我覺得就是曲解。
我們常常以為“孝順”就是應該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不應該忤逆父母的意見。子女以為這就是“孝順”,而父母也會因為子女不聽自己的話而認為子女“不孝”。
對父母應該言聽計從的“孝順”觀念,閹割了多少年輕人的夢想-不敢去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葬送了多少年輕人的婚姻-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結了婚。我們以為這樣可以讓父母安心,因而委曲求全,多年以后發現,這樣的做法,既沒有讓父母安心,又讓自己痛苦了多年。
其實,這是錯誤的“孝順”觀念導致的。說道“孝”,大家肯定也會想起儒家文化,儒家是非常強調“孝”的。古代講孝道,并沒有說要孝順。孔子注重“孝”,但不一定要“順”。
我們來看看孔老夫子是怎么說的呢?我們從《論語》里摘錄幾段。
1.【原文】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孟懿子請教什么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制。”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對他說:“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答復他:‘不要違背禮制。”樊遲說:“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依禮的規定來事奉他們;父母過世后,依禮的規定來安葬他們,依禮的規定來祭祀他們。”
2.【原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孟武伯請教什么是孝。孔子說:“讓父母只為子女的疾病憂愁。”
一般人認為讓父母為子女的疾病憂愁是不孝順的,此處是指當子女各方面都表現良好時,才能使父母“只為”他們的疾病擔心,而不必再煩惱其他問題,這樣就表現了孝的行為。疾病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所以子女更要多加保重身體。
孔子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像孟武伯這些人大多屬于紈绔子弟,一天到晚吃喝玩樂,不務正業。所以孔子希望他們讓父母只為他們的疾病擔憂,其他方面如做人處事都不要出差錯。
由此可見,孝順并不是很難做到,只要針對讓父母操心的部分去改進即可。
3.【原文】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子游請教什么是孝。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是指能夠奉父母。但是像狗與馬,也都能服事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樣分辨這兩者呢?”
“能養”,包括飲食起居的照顧與事奉。犬馬對人的服侍則指可以守衛。拉車等。此處以“犬馬”比喻子女,而非以“犬馬”比喻父母。“犬馬之勞”就是特別指替別人服務,把子女比喻成狗與馬就很恰當。子女孝順父母,狗與馬服侍人,如果子女不敬父母,那與狗、馬服侍人又有什么差別?
針對父母來說,犬馬和子女都能對人提供服侍,不同之處在人有人性和人格,孝順父母時,讓父母吃飽喝足之余,心里還要尊敬父母,這才是與動物不一樣的地方。
4.【原文】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子夏請教什么是孝。孔子說:“子女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有事要辦時,年輕人代勞;有酒菜食物時,讓年長的人吃喝;這樣就可以算是孝子了嗎?”
孝出于子女愛父母之心,這種愛心自然表現為和悅的神情與臉色,這一點確實遠比為父母做事與請父母吃飯要困難多了。俗話說:“久病無孝子”,如果父母年老加上生病一久,子女的臉色通常都很難看,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所以,孔子認為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這個臉色不是裝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從內心發出來的,孝順就是從內心出發。
我們看孔子的這幾段回答,會發現,每次回到都是不一樣的。那是因為孔子因材施教,當面對不同的人提問,他的回答是針對這個人的。比如孟懿子問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制。”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依禮的規定來事奉他們;父母過世后,依禮的規定來安葬他們,依禮的規定來祭祀他們。”這個回答有其背景。當時魯國的三家,既孟孫、叔孫、季孫,勢力很大,對國君不太禮貌。孔子就暗示了這三家盡管勢力很大,最好能夠遵守禮制,要分清君臣之禮。只有無違于禮,才能實現孝順之心意。內在的孝心與外在的禮法配合,才是孝的實踐。
這四段話,都是孔子對于孝的回答,會發現針對不同的情況,子女應該做的也是不一樣的。其實,對于現代人也是如此,每個人家里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每位子女應該做的也是不一樣的。富裕的家庭,父母的物質條件不成問題,子女要更關心其精神需求;貧窮的家庭,首先要保障父母的物質生活,讓父母老有所依,同時也要關注父母的精神生活。
我想,我們對于“孝”,有兩個比較大的誤解,一是覺得應該對父母“言聽計從”,不應該違反父母的意志;二是覺得父母健在的時候,不應該離父母太遠。下一篇,我會介紹孔老夫子是如何看待這兩個問題的,請持續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