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提不起寫干貨的興趣,大半是知道自己寫的錯漏百出,很多并沒有經過很謹慎的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實際自己細細揣摩,是有許多問題的。索性,把寫作作為自己梳理idea、深入思考的方式。
今天想寫“意識形態偏見”,這個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準確的意思。
那什么是“意識形態”?
關于它的解釋有很多...
社會學家愛德華說:意識形態是對人、社會及人和社會有關的宇宙的認知與道德觀念的通盤形態。
馬克思說:我所理解的意識形態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力關系,是統治階級為了欺騙和使權力關系具有合法性的產物,目的是為了讓大家扭曲對于現實的認識,馬克思也稱其為“上層建筑”
我理解的意識形態:認知、信念、價值觀等的集合,是你主觀對某事物的解釋,但實際可能并沒有道理講。
因此,我們很可能會出現:對自己意識形態主觀篤信,而造成偏見。這就是“意識形態偏見”。
借古希臘先賢德摩斯蒂尼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想要什么,就會相信什么。
這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
某些宗教激進分子,一邊拿著機槍掃射希臘游客,一邊大喊“真主的杰作”。
賭桌上,輸紅眼的賭徒,為了回本壓上大半身家,覺得自己能贏。
....
這是比較嚴重的。
輕微一點的是我們腦子里的許多信念:
念念不完,必有回響
跟著自己心走
每個人都有自己使命
這段感情我付出太多了,放棄太可惜了
...
上周我就遇到一例:
和基友聊天,談到工作問題,他說:不要想太多,跟著心走。
我第一反應是,前半句沒毛病,但后半句“跟著心走”無法茍同。我判斷他可能有很輕微的偏見。
我以前也是這樣,在過去很多年里都是如此,因為直覺還算準確,就跟著感覺走,選工作、交朋友、生活..
后來學了點皮毛的人格心理學,更加認定自己直覺蠻準的,因而把這種意識貫穿到生活的每一方面,去預測一些東西。
直到最近才發現,“跟著自己心走”那樣真的是太傻了。
事實在啪啪啪的打臉,我很多大的選擇根本就是錯的,比如剛畢業時選擇的第一份工作,去深圳做儲備干部,完全沒有發揮出自己優勢來,造成開局不好。
但在之前,我一直覺得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只因為我一直想去大城市,我想要這個結果。我完全的認定它是對的,而這在1個月之前,我一點都沒察覺到。
只是嘴上自以為客觀的說:“這個選擇有利有弊,但總歸是自己的選擇。”其實心理是認可這個選擇的。因為我肯定“不想”否定自己,讓自己不舒服吧
這就是“一個人想要什么,就會相信什么”
另一個例子:
過去1年,我看了一些書,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它確實給我帶來許多益處,并幫助我變得更好。
但現在想來,我在選擇這本書,并實踐的行為中,以及后續向朋友們推薦的過程中,蘊含著強烈的“意識形態偏見”,因為該書很符合我的價值觀/道德觀,因而產生了認同感。覺得很多問題都可以用那7個習慣來解決。
想來,為什么很多人無法有效,確實是“沒有徹底的相信它”,這有好處、有壞處。
好處是:很多理論你只要非常相信,那么它就對你產生了作用,如果這種理論是想當完備、客觀的,那它就會產生正面作用。
壞處是:一旦非常相信某種理論,那么你很可能會陷入某種主觀臆測,無法很客觀的看待問題。
難怪芒格會說:“我不會持有一種觀點,除非我比世界上其他所有人都更能證明它”
因而,我對《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篤信也給我帶來壞處:
書中大量抽象、主觀的概念,讓我本就主觀看待事物的方式變得更抽象。SO,我在為人處世時,更多的跟著感覺走,跟著心走,未能客觀看待一些問題。
整體來看,我對自己主觀的所謂“敏銳直覺”,進行了認知更新:
1、跟著心/直覺走,是一條線索。
2、因為天生的特質,對我來說直覺或許有一定準確度。
3、提高警惕:下次直覺非常強烈的呼喚我,督促我決策時。
4、慎用:顯然的,相信它肯定不是最佳策略/答案,不然人也就不用長腦子,去分析思考了。
5、全腦思維更給力,有個模型可以借鑒,如下:
最后的最后,請記住,我所說的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