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極簡,有人反思:
? ? ? ? ? 我現在就挺極簡的。目前生活就是:除了工作之外,就在家睡覺,在b站看電影,和老公宅在家有一搭沒一搭聊天,基本沒有任何社會應酬,出門也是辦事,和老公或公婆出去打牙祭,或被老公拖出去買菜,食材都是有機的。娛樂場所完全不去。衣服已經足夠每季四五套倒換的(不看牌子只看材質,夏天絲麻棉冬天羊毛羊絨鵝絨)。從今年開始就不再買衣服了,除非衣服鞋子壞一件再補一件。護膚品就三樣最便宜的,theyers玫瑰水,cerave潤膚乳液和防曬霜,直接定期打juvederm和Botox。完全不化妝,(除了偶爾的重要場合,一瓶Laura mercier 粉底液三年沒用完一半就過期得扔了)。大牌包一概沒有,也不買A貨。有貴重表(我爸給的)但不戴,看時間用手機。不買首飾。身上戴的首飾都是有紀念意義的,除了婚戒其余的來自我媽和我婆婆給的。不開車,(老公開)也不買豪車。不買也不住豪宅,而買投資用的商用小戶型。電子產品是用最新的。
我曾經也是個物質女,無節制的購物狂和囤積癖,其實那時是心里空虛想拼命填補的一種慌張,或一種掩飾自己虛弱內心怕人看不起的虛張聲勢。挺感謝老公的,給了我足夠的愛,讓我在日常生活被溺愛被關注,不需要從物質上找彌補的時候;當內心非常充盈滿足,已有的物質基礎也已經足夠給予安全感,也不需討別人的評價臉色過日子的時候;也不需要在異性面前展示魅力,與同性暗暗較勁的時候,就可以從我的實際需要去生活,發現大部分東西和社交其實是不需要的,都是冗余和負擔。但需要的時候,也當機立斷毫不猶豫。
和年輕時來者不拒拼命的抓取,之后再刪減不同,現在的生活已經滿了,如果一個人,一件物品,一個生意,要進入我的生活,需要很嚴格的審視自己的實際需求,能不能容得下,能留多久。極簡,也許就是當生活一股腦紛至沓來的時候,點取消的時候,比點接受的時候,多的多。
極簡的循環
東西少,意味著你少花錢
少花錢,意味著你有更多的存款
存款的增多,意味著你得財務更寬裕
寬裕的財務,意味著你不用疲于為生計奔波
不用疲于奔波生計,意味著你有更多的自主時間
更多自主的時間,意味著你能更多的放松自己
更多地讓自己放松,意味著你會更加快樂
更加快樂,意味著你的所求會減少
所求更少,意味著買東西變少
買的少,意味著東西少
如果用直白的語言去表述“極簡主義”,那么上面這個正循環的解釋就非常的恰當,近幾年在物質過度豐裕的歐美國家逐漸流行起來的這種生活哲學,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禁欲,恰恰相反,踐行極簡主義的人往往會獲得更多的滿足,因為他們將欲望集中,更有針對性和指向性,也就是說更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摒棄的只是那些讓你耗費金錢和精力的事物,更追求生活的質量和效率,簡單說——極簡主義者活的更像自己想活的樣子。
極簡主義與中華文明幾千年前就提出的養生思維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比如中國最古老的醫書《黃帝內經·素問篇》之《上古天真論》中就有記載: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簡單理解就是不好高騖遠,清心寡欲,心安理得的人,遇事遇人不懼怕,焦慮少壓力小,所以耗費的精力就少,即使從事了很多體力活后,依然精神很好,活的很順暢,不盲目跟風追求,每個人根據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欲望。從這個角度來看,西方人在物質豐盈后進化出來的這股極簡思維是不是有點返璞歸真的意味呢?
其實不管是我們的上古黃帝還是如今的西方極簡達人,他們無非一直在探討著一個問題——人應該怎么活著?
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有思想,懂得節制;但現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下,很多人都仿佛被束縛在一輛不知開往哪里的汽車上,只會追尋著巨量的車流往前,再往前,從未想過停下來休息一會,生怕其他車輛搶到前頭,吃飯不是為自己,穿衣不是為自己,在商業廣告營銷的催化下買進大量不需要的物品,過些時間又為這些不需要物品的去向發愁,精力與時間被消耗在了這些無謂的欲望與苦惱中。所以有句話說的好:
不需要的東西,再廉價也是奢侈品
當然,極簡主義不是讓你剪掉信用卡、注銷淘寶賬號,而是鼓勵大家在需要的地方花錢甚至是花更多的錢來換取更高的質量和體驗。就拿買衣服這件事來說吧,很多姑娘喜歡在淘寶上瞎逛,然后炫耀自己花了極少的錢買到了一件多漂亮的衣服,但過完一個夏天或者冬天,她們就會在微信上問你哪里有回收舊衣服;這就是一種縱容自己欲望的表現,其實只要肯花點時間,提前為自己下一季的著裝做個規劃和預算,然后網上做做功課,了解一下服裝品牌和搭配,接著再去購買適合自己、自己也喜歡的服飾單品不是更好嗎?這樣長期下來,不僅更好的打造了自己的Style,還控制了金錢的花費,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功課,你對于時尚的知識和品味也在不斷提高,這就為你下一季的購買奠定了更好的基礎,從而走上一個正向循環的路徑。
所以說,極簡主義并不是單純的在物質上做減法,它的背后是你的思維和知識在不斷累積和增長。長期堅持,結果將是身心的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