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序: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許多迷茫年輕人的痛,為什么道理懂卻還是過不好呢?歸根到底就是“不知道怎么做!” 比明白道理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行動”。這也是此書與大多雞湯書最大的不同吧,袁岳老師用簡單用力文字把道理說明白,并會給予一些可以付諸行動的指導,比如怎樣了解一份工作、怎樣問問題、怎樣寫好紀要、怎樣分析事物的正負面。這本書雖是針對大學生的,但其實它適合成長路上的每個年輕人,越早看,越是福氣!
接下來幾天,分享我的一些書摘筆記,內容有所刪減,推薦看全書!
人際交往不應太頻繁:
我們的社會關系要靠一定頻率和密度的交往來維持,但是過密也不好,比如,天天和同學打牌、喝酒就不好,其實一個月超過三次以上的那些酒都是白喝的。交往過密時產生的不是黏合作用,而是分離作用。有句話叫“小別勝新婚”,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跟陌生人交往是一種能力:
世界上生意做得大的成功商人,沒有幾個是只做熟人生意的;也沒有幾個媒體采訪的對象只是你認識的人。我們今天所從事的社會事業,都是陌生人的事業,所以我們要培養這種社會聯系技術,而且要有規模地交往陌生人,這是對我們交往能力的起碼要求。
找到自己喜歡什么:
真正杰出的、社會上的成就來源于你清晰地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尤其到了二十五六歲還不知道,還對知道與否不是那么渴望,不用努力打破現在僵持局面的方式去探求你喜歡什么,基本上你就是一個庸人了。社會本來就是由大部分庸人構成的,而那些有清晰認識的人便可能脫穎而出。
如何了解一份工作:
首先你要想想你考慮做的幾個工作,忘掉你的專業,而去思考你最喜歡做的、想做的、能做的工作是什么。然后就這幾個職業找各個領域里的幾個朋友,并進行訪問,以“你平時都干什么呢”開始進行追問。通過這個訪問,你最后作個總結。如果有好幾個職業,你還可以互相比較。完成了訪問后,如果你心里還沒底的話,就去實習,在你嘗試了這樣的工作之后,往往對你了解這個職業很有幫助,你在選擇這個職業時會更清晰一些。
知識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知道這個東西好不好;
第二類是知道自己能不能;
第三類是知道自己懂不懂。
趁年輕,多嘗試:
盡管你不熟悉這個東西,因為你從小到大沒怎么在社會上走過,但是你知道你是有命運的、有恩典的,所以你要走出去、要去嘗試,這壞不到哪里去。你成了廢物了都不怕,你還怕到社會上掙扎兩下而變成有用的人嗎?
做好手邊的小事:
我們不要輕看了手頭的活,其實我們今天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可以用與眾不同的方法來做的,我們能夠借此證明自己的能力。
袁岳旅行中的三點感受:
第一點,旅行改變了我們的時空觀。很多不旅行的人,比如你從北京到上海去一趟,就會覺得這是幾年才發生一次重大的事。其實從北京到上海的時間和從浦東到浦西的時間差不多,但因為旅行對你來說不是一個經常的狀態,所以你在進入旅游狀態的時候會有巨大改變,你跨越著去接觸一樣東西的愿望會讓你心里的一種障礙感大大降低,你的時空觀會得到很大的改變。
第二點,我覺得很多人旅行的時候不能夠進入本地的文化中。我們所說的工業化的旅游區,對我們思想上真正的刺激,或者改變我們的認識,包括產生靈感的作用都非常少,所以我建議大家要進入本地的社會。我去任何一個國家時,通常都會考慮去以下四個地方:第一個是菜市場;第二個是本地老餐廳;第三個是居民家庭;第四個是貧民窟。我覺得當你有了這樣的積累之后,你認識世界的方式就能夠改變自己,因為當這些東西經過我們腦子的時候,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會影響到自己。
第三點,旅行是一個高度面對不確定性事物的過程。你之所以凌駕于其他人之上,最重要的原因是你具備把不確定性轉變為確定性的能力。
邏輯樹分析法:看自己得到正面和負面的東西分布在什么方面
比如我以后很有可能想去做設計師,那你至少要訪問五到六個設計師,每次訪問過程中最好做一個小錄音,訪問完了之后馬上做一個深訪的小結,每個小結之后做一個小報告。你可能會發現第二個小結跟第一個相比較,基本上差不多,但有三點新的。如果把他們兩個人都說過的話描紅,把那新的三句話單獨放在一邊,你就能統計出,這些設計師的共性是什么、個性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