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在哪個層級的管理崗位上,CEO或是基層主管,當你上任之后,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接班人的尋找和培養,那選擇什么樣的接班人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探討。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的課程中曾經有一個有趣的案例,我們一起來探討下其中的觀點:
說某企業總裁年事已高,他意識到應該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了,幸運的是,他手上有兩位很能干的副總裁,正當盛年,也都取得過相當出色的成就,他讓這兩位下屬承擔起更大的責任:擔任新的執行副總裁,他還把他們召集到一起宣布:自己打算在5年后退休,他們中的一位將繼任未來的公司總裁,兩位副總裁都很感激總裁給他們這個機會,總裁也還有信心,認為自己選對了接班人選,他知道,這兩位都很有雄心壯志,都會把公司利益放到個人利益之上,他也知道,兩人都能很好的接替他的總裁職位。
在總裁的培養下,接下來的5年里,兩位總裁的侯選人展現出了不同的風格,兩人都能同樣成功地完成分配的任務,也很出色。可兩人采取的方法則截然不同。其中一位,在總裁下達工作任務后,會了解所需要的信息和完成期限,然后,他開始召集下屬,獨立開展工作,過一段時間總能出色的完成任務,向總裁匯報工作成果。除非需要某些特別的信息,或需要總裁批準做些非常規的事情,他一般不會再去打攪總裁。
而一位執行副總裁則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在總裁下達工作任務后,他同樣能夠組織下屬成功地完成任務,但兩人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前者采取獨立的工作方式,除非需要特別的幫助,一般不會拿工作的細節去打擾總裁;而后者卻經常去找總裁商討具體的工作問題,要求開會討論,不斷征求總裁的意見。
德魯克問大家:總裁退休時,會選擇哪一位接替他的職位?是不麻煩就能獨立完成,還是不斷請教和要求批準的那位?
我想大多數人的選擇可能是前面那位獨立完成工作的候選人,而最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在這個真實的案例中,前總裁恰恰是選擇了經常向他征求意見的那位。
管理從來都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人,帶來的思考是完全不一樣的,且讓我們嘗試沿著前總裁的思考路徑來交流他可能背后的原因,看看有沒有對大家有借鑒意義的:
?一?
大多數的高層管理者都會希望他們的政策,或成果,及信念價值觀能夠影響和傳承下去,尤其在高階的崗位上,方法論或許比方法本身來的有價值,所以在通過和第二位侯選人的不斷接觸和互動中,這位總裁逐步樹立了對于此的信心和信任。
?二?
曾經在阿里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土話,道盡了管理的真相:沒有過程的結果是垃圾,沒有結果的過程是放屁,好的結果不一定有好的過程,但不好的過程一定不會有好結果。
哈哈,多么意味深長的兩句話,真正的好結果和好過程才是可以復制的,所以在這一點上,第二位侯選人的做法,也更容易讓前總裁了解過程和結果的關系。
?三?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創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見老張說),其中提到過一個觀點,創始人最重要的一個能力就是臣服,尤其是面對上級和權威的時候,顯然在這一點后面的候選人來得更讓前總裁放心很多,來,我們來復習一下關于臣服的三點思考:
1.???? 臣服并不是妥協,也不是委曲求全,臣服是放下控制。
2.???? 臣服既不是怯懦,也不是迷信盲從,臣服是尊重權威。
3.???? 臣服并不是軟弱,也不是固步自封,臣服是遵守規則。
?四?
在我們的傳統認知上,還有一個糟糕的認知,就是經常征求上級的意見是不好的,而這個也應該是根據你的上級來調整,無所謂好與壞,但必須通過在與人溝通和協作中了解對方的特點和性格,用對方喜歡的方式來溝通和工作。
就象一句經典的臺詞說道:我知道你不是不愛我,只是你沒有學會用我喜歡的方式來愛我,你太自私了,所以我不得不離開你!在這點上,顯然,第二位侯選人也用對了方法,所以這一點上,我認為優秀的向上管理者需要的并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智慧,一種臣服和放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