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出現大大加速了社會的連接,知識的傳播也因此變得輕而易舉,正是由于互聯網這種天生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帶來了很多新的機會。從馬斯洛原理來看,目前商業繁榮的區域大多處于滿足人們生理需求層面,因為這是最為基礎、最為明顯,也是人們表觀感受最為直接的地方——You pay, you get, you enjoy。
目前很多互聯網創業者均是抓住了幫助人們清除在滿足生理需求中的不和諧因素的要點,使人們更好的去實現底層需求從而帶來愉悅,從這一點來說,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會有痛點,于是就有商機,所以敏銳的觀察力對一個成功的創業者至關重要。
《互聯網時代的新創客》所舉的事例大致有三類,一類是現實條件給創業者解決個人生活痛點帶來了阻礙,這種阻礙激發了他想去改變這種現狀的熱情;另一類是在企業高管在離職后根據個人經驗和對市場需求進行的創業;最后一類是因地制宜地仿制前兩種思路??梢院唵蔚卣J為,創業是基于某種需求,遵循相應的思路,利用一種或多種技術,形成最終產品來滿足初始需求的閉環,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還應該做到:(a)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利用好情感營銷的軟影響;(b)不斷增加客戶群體,側面檢驗產品的是否實現其最初的功能設定;(c)不斷拓寬市場,增加資金來加快市場周期,使企業做大做強;(d)無盡的優化產品,畢竟用戶始終在意的是你拿給他的東西,而不是你為此付出的情感。(以上4點摘自“Uber與易到打車”部分并改編)
本書和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帶給讀者最為直接的一個感受便是,當前活躍于互聯網和其他行業的高管處于一種輪流坐莊的現象,同時很多企業創始人并非只開創過一個企業,比如創立紅極一時的校內網的創始人王興,在融資失敗被迫賣掉校內后又一手開立了美團,從快速追上到如今的合并大眾點評,不得不說企業領導人對企業的生存簡直生死攸關,企業領導人的個人性格與品格往往也決定著這個企業能走多好、能走多遠。
創業是一種于技術、思想、手段都有較高要求的綜合性活動,對于青年創業者來說,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在不考慮個人背景的前提下,假設某個科技創業者具有很高學歷并具有優秀的個人能力,突然有一天他發現某種技術可以滿足當前人們生活中的某種需求,于是他決定將這項技術轉化為一種產品,履行每一位技術從業者所遵從的愿景——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需要強調的是,他的創業是基于興趣與熱情,而不是單純的利益驅使,世界上很多優秀的企業最初并不是為了牟利。當他要去實現這個目標時,他需要團隊和資金。由于一個人很難有精力去完成各項瑣碎事務,他首先需要找到合適的可靠的聯合創始人,他們合作完成初期策劃,包括依托于新產品的新公司名稱、管理組織、市場范圍、銷售計劃、財務分配等細節,更為重要的是他需要用足夠的理由的去說服投資者給予融資來維持所有的計劃,代價是提供高額利潤作為回報。在團隊和資金方面會牽扯到股權分配的問題,例如Apple的喬布斯、facebook的聯合創始人愛德華·薩維林、Naspter創始人肖恩以及大眾點評的創始人張濤都被迫離開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對比之下Google的拉里·佩奇與facebook的扎克伯格對此的做法特別值得學習。在各項順利的情況下,公司需要按照計劃運營,要求領導者具有優秀的管理才能,需要他合理用人,做出并執行正確的決策,開發優質產品來推進整個閉環。這些,對于年輕創業者處處都是挑戰,一步做錯就可能走上絕路。
贊同宗寧《格局逆襲》一書中,他所堅持得先就業再創業的觀點。對于沒有從業經驗的年輕人來說,學習是一種很重要的事情,他需要到已經成型的大公司里去感受低層員工的工作經驗,學習成熟公司的人員結構和協作方式,以及不斷提升自我向公司上層邁進,試想,一個連就業都失敗的人如何能夠創業;然而,這種觀點帶來的風險是,消磨掉創業者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熱情,且舒適的環境容易誘導出人慵懶的特性,從而腐蝕其創業的念頭。因此,采用何種方式,創業者需要根據個人特質做出選擇。
最后強調一點,有人說過這樣的話:一個人如果不學習,他基本上就死掉了。不管創業或從事何種職業,只有通過不間斷的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才能漸長,才能到達合適的位置。
附 :?創業金法則
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
用人不疑,該放權時就放權。
想要放棄的時候,再堅持一下。
一切細節都必須做到盡善盡美。
生意從小做起,不要因小而不為。
不想為別人打工,就開創自己的事業。
要留意細節,但更要聚焦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寧愿以后后悔自己干過什么,也不要錯失機會不去干。
本能地觀察周圍的世界,并且不斷探索這其中蘊含的機遇究竟在哪里。
不斷提升你的服務和技術,不斷擴展你的生意渠道,不斷增加你的潛在客戶。
?北一 ?2015.12.17
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作者、出處,其他任何形式的使用請聯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