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是一個來自海邊的姑娘。
? ? ? ?也不全是,地理位置上我的家鄉是海邊的小城連云港,每次跟別人說起來,大家腦海里估計都會出現《海街日記》里淡藍色鐮倉的海邊,淡淡的魚腥味、臨海的飯店還有隨時可以赤足的沙灘。然我來自海邊的內陸,和大家一樣,我沒有曬的健康的小麥色、沒有每天被海浪擾醒的煩惱,沒有趕海小姑娘濕漉漉的眼神。我和大家一樣是向往大海的。
? ? ? ? 為什么突然有了這么深的向往,因為最近看了《海街日記》電影,勾起了內心的向往,一種對海純粹的向往吧。還記得我第一次看到大海該是長到買票的高度了:那是一個烈日炎炎的夏日,一大早和弟弟姐姐們坐著開往海邊的綠皮火車,老式的火車沒有空調,每個車廂都開著窗,聽著火車哐當哐當的聲響還有老式的火車風扇合奏交響曲,我趴在窗邊哼著跑調的“大海,大海,我的故鄉”,夏日清晨特有的濕熱風吹的我瞇起了眼,可我卻是那么快樂,吹在臉上的風都是歡愉的,那種快樂到膨脹的感覺我現在還記得。這趟開往大海的小綠皮火車吱呀吱呀一個小時就到了,當它停下的一瞬,我聽到了有人喊道:“快看,大海",是了,我們的小火車一直開到了海的邊緣,站在月臺上抬眼就是前方廣闊的海,還有接近晌午炙烤的魚腥咸味撲面而來。我瞪著一雙興奮好奇的眼看著那一片蔚藍的海,有點不知所措,直到綠皮火車反方向開走了……海之涯嘛,就該這么霸氣,這趟開往大海的列車一度是我心中對海最美的回憶。
? ? ? ? 長大后去過不同的海邊,廈門的海、青島的海、海南的海,各有特色~可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兒時的海,還有影片《海街日記》里面鐮倉的海,倒不是說對海的界定分出了三六九等,覺得廈門、海南、青島無法和家鄉還有國外相比,只是旅人的心境和家鄉的海是不一樣的,我從未去過日本的海,產生這種時空的認同感來源于我對扎根一處的深深認同,就像《海街日記》里四姐妹的平凡生活,扎實的打上了海邊人日常生活烙印:最小的妹妹和朋友在鐮倉的海邊跳著等滿載而歸的船來,然后和大人一起篩魚蝦曬魚蝦,花火大會和所有的本地人旅人一起來到鐮倉海邊或坐船或在岸邊觀賞焰火,各種形狀的焰火在海的上空炸裂,一霎時的絢爛點亮了夜空也點亮了鐮倉的大海,美極!但是再美的風景除了一剎那的視覺沖擊后都將變成”本來就這樣子“,那是我們熟悉生活的地方,那里留著我們記憶的烙印。美和美好的記憶共同主宰了我對愛的看法!
? ? ? ?記憶中的海總是和炎熱的夏天聯系在一起,也和我脫皮換胎聯系在一起。小時候去海邊可以在海里飄蕩一天,像有魔力一樣吸引著我奔著海灘海水而去,那時候人們還沒有那么多防曬措施,我穿著淺粉吊帶泳衣套著泳圈飛撲下水,然后留著大片裸漏的后背還有臉蛋在烈日下暴曬,到了傍晚不得不離開時,我基本已經褪去了一年的白皙,全身均勻的小麥色,當然還有晚上灼熱的火燒感涌上來,曬傷后又疼又癢有緊繃的皮膚一度難以入睡,心里也暗暗起誓:明年不去海邊了,不,還是不要下到海水里了,還是去吧,褪一層皮更白凈。我的心理活動總是這么交替大戰,最終愛海的心總能戰勝疼痛,更重要的是,開學后黝黑的皮膚就是我今年出行游玩的名片,收獲不少羨慕嫉妒的眼神。對的,我的家鄉是海邊的“內陸”,很多小伙伴們長這么大都沒有看過大海。?
? ? ? ? 長大后,大概高中開始,我就不在下水了,家中每年的海邊之行還是一樣的,但是我總會長袖長褂把自己蒙起來,就差只露兩只眼睛看一眼奔騰的海,然后在海灘上撿兩個貝殼就算到此一游了。
? ? ? ?也曾在高中時代,由老師帶領大家夏天的夜晚到海邊參加海邊演唱會,大家圍坐在海浪翻騰的海邊,一起唱歌、一起聽海浪的聲音、一起躺在海灘上看著海面的星空發呆,當然還有早戀的同學手牽手隱沒在黑暗的海邊趕海嬉戲。那時候突然發覺:原來大海離我們這么近,大巴士一個小時就到了,原來我真的就生活在海邊呀,海離我那么近。
? ? ? ? ?海風輕輕地吹~海依舊,我卻離海越來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