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羅振宇在《羅輯思維》分享了他2017跨年演講后的一個體會——從想法到產品有多遠。
一般我們認為,做個產品嘛,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落實。在腦子里是想法,做出來就是產品。
其實不然。為什么?人的想法,是在腦子里的,隨時變化,有大量的潛臺詞,它的交流對象是自己。
但是產品就不一樣了,它的交流對象是用戶。它是定型的,它是脫離了你這個主人獨立存在的,它和用戶的交流界面是非常狹窄的。
想法到產品的距離其實很遠。
先不說想法到產品的距離,就說把想法準確明了地表達出來,其實也并不容易。
比如寫郵件。寫之前都知道希望達成的目的,腦子里也有大概的思路,然后就開始寫。寫著寫著可能就亂了,要么越寫越長,就怕收件人看不懂;要么就像思維一樣,跳躍性的,東一句,西一句,只有寫的人能看明白。前者或許能把意思表達出來,但是過于羅嗦冗長的文字,讓人生厭;后者就完全沒有達到目的,需要收件人回信確認才行,交流效率非常低下。
給同事講解問題也一樣。發現同事工作的一個錯誤,想友好地給對方指出來,但是由于表達不清,要么對方會覺得你雞蛋里面挑骨頭,要么就覺得你思路不清,自己都沒想明白,還想給別人講解。這時候你有沒有特別想說一句話:“就是這樣這樣啊,你這都不明白嗎?”是啊,在你腦子里的思路,人家怎么會知道呢?又不是你身體里的蛔蟲。
即使平時閑聊,把話說清楚也不容易。有一次和老婆聊天,她把兩件事情串在一起說,雖然都有共性,但是牽涉到的人完全不同。我聽得云里霧里,她還急了,說我怎么就聽不明白。夫妻倆這么熟了,聊天還經常有誤會,更不要說和外人了,在不交代清楚背景的情況下,經常是雞和鴨說話。
我家老二今年4歲半,表達能力還挺不錯的。可有時候說不清楚或者我們聽不懂的時候,他會大叫:“你們都不知道我在說什么!”
李笑來在他的《人人都能用英語》里寫到,(對于口語)你的問題也許不在于你不會說,而在于你沒什么話可說。
我倒不覺得是沒什么話可說,而是沒什么可以能準確表達出來的話,畢竟很少有人腦子是空空的。本來用中文就表達不清楚,還要用一門本就不熟練的外語來表達,啞口無言也就在所難免了。
我經常話數不清楚,特別是在給同事講解問題的時候。我總結了一下,覺得自己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按照一個正常的、無背景知識的人的理解能力,把事情的背景知識交代清楚。默認對方清晰了解問題是很致命的,也許對方根本沒有理解問題,或者和我有不同的理解,就開始的吧的吧地講解,對方肯定會更迷糊。
2、按照從淺到深、步步推進的方式講解。跳躍式的講解只能發生在講解人的大腦里,如果說出來,就像天書一樣。還沒講明白為什么1+1=2,就開始將2+2=4,或者先講2+2=4,在回過頭講1+1=2,那就亂套了。
3、講之前先列個提綱。按照第一和第二點的要求,把要講的主要內容羅列出來,除非對方表示可以跳過,否則就按照提綱一條條來講。不斷向聽者確認是不是聽明白了,準備隨時補充,或者換一個角度講解。
4、耐心很重要。想想自己當初搞清楚這個問題,前前后后花了多少時間就知道了,要通過短暫的講解讓對方聽懂,并不容易。耐心地講解,耐心聽對方的提問,耐心地回答,甚至耐心地重復講解和回答。講解的目標是讓對方聽懂,而不是把話說完了事。交付性很重要,就是把知識點完整地交付給聽者。
從思路到表達并不是從心到嘴的距離,而是從“我心”倒“你心”的距離。語言只是心和心的橋梁,這座橋可能是世界上最長的,也可能是最短的,就看你怎么有效表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