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對面向對象的理解吧.
最簡單粗暴的回答當然是"封裝,繼承,多態"
隨著使用面向對象語言的一步步深入,比如JS與OC,swift,不斷地有了新的體會,在此記錄一下
1.封裝
我認為"封裝"的概念在面向對象思想中是最基礎的概念,
所謂的"類"就是一種封裝,它把一些屬性或變量,方法或函數等放在了自己的體內,構成一類事物,對外暴露幾個接口,使用時直接調用即可,使用起來很方便
而在其他方面,比如方法,函數,第三方,插件,它實質上是通過將相關的一堆函數和一堆對象放在一起,對外有函數作為操作通道,對內則以變量作為操作原料.只留給外部程序員操作方式,而不暴露具體執行細節
處處都是封裝
2.繼承
繼承從代碼復用的角度來說,特別好用,但也特別容易被濫用和被錯用
不恰當地使用繼承導致的最大的一個缺陷特征就是高耦合
繼承是緊耦合的一種模式,主要的體現就在于牽一發動全身,父類變,子類跟著變
代碼復用也是分類別的,如果當初只是出于代碼復用的目的,而不區分類別和場景就采用繼承是不恰當的.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我們使用繼承:
1.若父類只是給子類提供服務,并不涉及子類的業務邏輯,子類父類各干各的
2.父類的所有變化,都需要在子類中體現,也就是說此時耦合已經成為需求
比如統一navigationBar返回鍵的baseController,設置界面的baseController等等
就目前大多數的開發任務來看,主要還是代碼復用的場景比較多(就是copy)
而且從未來可能產生的需求變化和維護成本來看,使用組合其實是更值得的
另外,當你發現你的繼承超過2層的時候,你就要好好考慮是否這個繼承的方案了,第三層繼承正是濫用的開端(我目前沒用過)
所以我的態度是:一般不要用繼承,優先考慮組合(copy)
3.多態
多態一般都要跟繼承結合起來說,
其本質是子類通過重寫或重載父類的方法,來使得對同一類對象同一方法的調用產生不同的結果
還有個重要的概念:父類指針指向子類對象
即若子類重寫或重載了父類方法,通過父類指針指向子類的對象時,調用該方法是通過對象調用的,即調用的仍是各子類中的方法
例如有Animal類,子類為Cat和Dog,都有eat方法,但內部實現不同
用Animal*cat = [[Cat alloc]init];與Animal*dog = [[Dog alloc]init];
調用eat時仍是Cat與Dog中各自方法的實現
我在開發中沒有這么用過,只是說下概念
如果說繼承是為了減少代碼,多態在我看來使繼承變得更加靈活
使用繼承后,比如上面說過一個Controller繼承自統一navigationBar返回鍵的baseController,
肯定會在自己內部重寫viewDidLoad方法,添加需要自定義的UI,顯示界面,再寫一些業務邏輯方法
然而多態正如它名字中所暗示的,它有非常大的潛在可能引入不屬于對象初衷的邏輯
所以我的態度是:繼承都不要隨便用,多態更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