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有聲書是一個發展不錯的產業,而且有關閱讀器的產品,如kindle,也做得挺好滴!而回望國內,這反差簡直就是冰火兩重天嘛!
甚至我接觸的某些人是這樣認為的:如果不考試,我再也不想看書了。唉,這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有時候,想想這教育體系還真牛逼。
商品存在的背后必有其合理性或許該說是需求。
書籍是人類知識傳承的載體,而閱讀最便宜的成長方式,可是大多人且視而不見。在這里,我們可以得到一條超越大多數人的路徑。在此強調一個前提,我所謂的書籍是:看完后能夠加深自己對于某領域的理解,能夠獲得智慧,能夠提升認知等的實用型書籍。
為什么你可以因為閱讀了實用型書籍而超越大多數人?
原因之一,大多數人不看這些書籍。在此就可以刷掉大部分人
原因之二,少數人真看了這些書籍,可其中有大多數人沒有看完。在此又可以刷了少數人中的大部分
原因之三,即使極少數人看完了,可其中又有大多數人沒有看懂。在此又刷了極少數人中的大多數
原因之四,假如極少中的極少數看懂了,可其中僅僅有少數人會去改變行動。在此就僅僅只剩下優秀且極少的人了。
由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數學家喬丹?艾倫伯格搞出來的“霍金指數”(這個指數干嘛呢的?用來統計一本書的實際閱讀狀況。),再加上kindle的統計數據,得到以上原因。
路徑就在這里了,剩下的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既然說到閱讀,我就分享最核心的方法論吧!
任何一本實用型書籍,都是作者對于某個或某些問題深度思考的結果。
在通讀一本書之前,你得找到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封面、目錄、序言、結語等幫助自己找到那些問題。
然后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對于那些問題進行解答,得到屬于自己的答案,寫下來。
接著,就可以通讀了。在讀的過程中你需要思考作者的思考方式,了解作者是如何解決那些問題的,進而如何得到最終的結論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對比自己與作者的思考方式,找到其中的漏洞與不足,然后修正自己的思考方式,進而在行為上發生改變。
這樣讀書雖然有點累、有點麻煩,可收獲卻是極大的。
推薦你試試。
最后用李笑來的一句話共勉:
學到就得用到,用到就得改變,沒有行動就沒有改變,沒有改變就沒有成長; 不僅要學,不僅要思考,更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