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真正的活出自己的樣子——我讀《王陽明傳》
王陽明有“古今第一完人”之稱。中國古代強調 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據說真正能做到的人只有兩個半,王陽明就是其中一個。
王陽明在那個時代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立功:他'挽狂瀾于既倒“,不僅打贏了幾 次事關國家命運的大仗,而且打得非常漂 亮,以至千作為一個文官,卻因為武功而被 朝廷封侯;
.立德: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他有2萬多名 極其忠實的弟子,在其后的500年,他的影 響也一直在延續,不僅影響了中國,而且影 響日本,甚至影響世界。
.立言:他是中國哲學史上頂級的哲學家。
但即便是跟著王陽明學習,你同樣也會覺得不 耐煩。因為他經常關心的、反復在講的一個問 題是:心外無物,或者說感覺是怎么形成的。 所謂'心外無物”就是:你的心之外是沒有世界 的,世界是你構建出來的。
王陽明主張沒有心外之物,學生問他,一株花樹在深山里自開自落,跟我的心有啥關系?王陽明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這個歸于沉寂的寂,差不多就是“唯我論”了。?
? 他就徹底地主張道德上的知與行就是一回事,如果做不出善事,不管嘴上說知道多少善行的道理,其實也還是沒真正明白;而真正明白道德道理的人,沒有不照著做的。?
? 很多人把朱熹、王陽明這些對儒家思想有巨大推動作用的人稱為“新儒家”,但是朱熹、王陽明肯定不會承認自己是在創造一套“新的”儒家學說,而一定會說自己只是在解釋“圣人”孔子的思想。?
? 我們都知道明代大儒王陽明有一個觀點叫“知行合一”。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知行合一其實是一種反常的說法。我們平時會覺得,我們是先知道一件事,然后才會去行動,是先知后行。而且,很多時候,知和行甚至是相悖的,有的人明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就是不會戒煙。你看,王陽明說的知和行,肯定不是我們平時說的知和行。他就是通過考察知和行這兩個概念,由此提出了他的理論。
不過,王陽明還說過一句話,他說:我說知行合一,不是我杜撰的,而是知行的關系本來就是這樣的。他還說,沒有知而不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這又是什么意思呢?作者說,王陽明論證知行合一依賴的恰恰是這兩個字的基本用法,他說知行合一就像“惡惡臭”,聞到惡臭是知,感到厭惡是行,但我們是在聞到的同時就感到厭惡了,而是不先聞到,再厭惡。這就是知行合一。
所以,王陽明說的“知即行”雖然跟日常對知行關系的看法不太一樣,但是他的結論依然有本可源,來自知行的本義。
王陽明他說的“知行合一”是一種儒家思想傳統的發展,也就是你這個“知”如果沒有“行為”來配合的話,那個“知”不落地,不切實;那個“行為”如果沒有“知”做基礎的話,那個“行為”不能堅持、不能長久。
他最打動我的特質是有著超凡的志業,并且認真踐行。他的立功、立言、立德輝映史冊,有著強烈的使命感。是時代機遇造就了他,更是他那樂于實踐、敢于實踐、善于實踐的品格和行動成就了他。錢穆先生說:“陽明講學,偏重實行,事上磨煉,是其著精神處。講王學的人,自然不可不深切注意于陽明一生的事業。”?
【需要的可以掃碼買書,特價只要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