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的地鐵里,發生了一件小事。
如同往常一樣,早高峰的地鐵是擁擠的,悶熱的,又是沉默的。每個人都低著頭盯著手機,還有人倚靠著閉目養神。列車在停站的時候,擠進來一對母子,孩子七八歲的樣子,車門還沒關上,就開始大聲地哭鬧起來。
過了幾站還是“鬼哭狼嚎”,顯然孩子的哭鬧已經影響了地鐵里的其他乘客。很多乘客頻頻轉頭,試圖引起這位母親的注意,也有乘客猛然被驚醒,露出無奈又厭惡的神色。
不知是誰低低得說了一句:“孩子都這樣了,家長都不管嗎?”這位家長臉上掛不住,就開始大聲指責孩子,“你看你,煩死了,就知道哭,就知道給我丟人現眼……”聲音大得就好像故意說給其他乘客聽的。
這位家長大聲地指責孩子,或許她真正指責的不僅是孩子,還有我們這些“不體諒”的圍觀群眾。在生活中也常遇到,每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吵嚷,我們好心提醒的時候,家長們通常以“哎,小孩子小不懂事,你跟他計較什么”作為回應。
1
低聲地批評孩子
面對這類現象,我們會覺得孩子沒有教養,又或是產生“有其母必有其子”的頓悟。有時候我會想,家長批評孩子就不能好好說話了么?細聲細語教育孩子真的這么難嗎?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處理同一個事情,不同的聲調會起到不同效果。尤其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原因是,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松弛,有利于溝通。
當有人跟我們說話很輕的時候,我們會放下手中的活,集中所有注意力去側耳傾聽。孩子也是一樣,低聲批評孩子,可以集中孩子的聽力,還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
生活中你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
當你和他人正常交流,對方突然降低了說話的聲音,你也會降低聲音跟他說話。這種無意識的模仿別人動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頻率和情緒的“變色龍”現象在生活中非常多見。
心理起源說認為,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一個人在孩童時期,模仿不僅是他學習的主要方式,也是他能夠正常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的重要體現。
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進行模仿學習的最直接、最恒久的對象。孩子許多行為,都是從父母身上模仿學來的。
因此家長輕聲細語地批評孩子不僅可以讓哭鬧的孩子也冷靜下來,不再大聲哭鬧。也可以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學會冷靜地處理各方面矛盾,而不是因為矛盾而面紅耳赤兩敗俱傷。
2
提倡講道理而非斥責
很多人可能會把低聲教育誤解為“輕聲細語地罵孩子”。
請你想象一下,孩子不聽話,家長硬生生地壓住洪荒之力,降低自己的聲音開始批評孩子“別吵了,回家以后我再收拾你。”
很多好面子的家長通常會采取這種做法:壓低聲音(防止讓別人聽到)告訴孩子“回去在收拾你”。雖然也是“低聲”,但是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低聲教育,這是在低聲地威脅孩子。
真正的低聲教育是把自己的期望用恰當的措辭告訴孩子,而非使用傷害孩子自尊的語言。
對許多父母來講,控制自己不去批評孩子是很難的,因此,家長在說話前應該再三衡量,運用恰當的語氣和措詞,效果會很好。(比如帶孩子逛超市,直接告訴他不要亂動商品,并告如果違反的后果將是什么。你要從頭到尾貫徹到底,無需在孩子亂買東西的時候你氣急敗壞地當眾責罵。)
當然低聲教育不僅對孩子起到作用,對家長也是有效的。低聲教育能讓家長自身平復情緒,不說過頭話,不做過頭事。家長在被激怒時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往往會說讓自己后悔的話,做讓自己后悔的事。
低聲教育實際反映了家長的教養態度,教育孩子是為了轉變孩子,但孩子能否轉變,不在于其表達聲音高低,而在于有沒有道理,能否為孩子所接受。
3
教育孩子低聲說話
“低聲教育”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輕聲地教育孩子。事實上低聲教育還可以是教育孩子在公眾場所輕聲說話。
分享一個故事,發生在7月份的英國。
天使和堅果派的孩子們在世晗老師的帶領下開啟藝術課堂。世晗老師講解完名家藝術作品,子們帶著啟迪的喜悅孩前往劍橋植物園寫生。
途中有一個姑娘把傘拿在手上晃來晃去。針對這一現象,世晗老師很嚴肅地停了下來,跟大家分享他到英國之后學習的最重要的為人之道——公德心。所謂公德心就是,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需要首先想到,這件事情是不是會影響,甚至傷害身邊的人,或者更多的人。
世晗老師的一番話讓大家陷入了深思,這種令人肅然起敬的品質背后,折射出一個家庭的價值觀和行為,俗稱“家教”。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和同學一起生活的時光(尤其是在大學)。孩子們要經歷和室友的相互磨合與適應,但除了生活方式的差異之外,“公德心”是影響孩子是否和諧相處的重要因素,因此這是每一個家長要給孩子上好的必修課。
每個孩子的天性都是差不多的
區別他們成為不同的人的因素,是教育
你肯定不樂意發現
未來你的孩子在安靜的圖書館里大聲講話
在面試的辦公樓和保安激烈爭吵
愿我們的孩子能夠在點菜的時候低聲細語
也能與朋友相聚的時候開懷大笑
低聲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原創文章,嚴禁轉載,已授權公號“天使和堅果派”,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