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長期令我感到十分苦惱的一件事是,為什么我讀了那么多的書,仍覺得腦袋空空,當想運用學過的內容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往往邏輯不清,甚至什么也說不出來。而我最近讀過的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完美地為我解答了這個疑惑。我從未如此清晰地認識到閱讀原來也是一門十分值得研究的復雜的學問,我們只有學會了如何閱讀,才能真正從書中汲取營養,增長心智。
《如何閱讀一本書》里面提到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分別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它們層層遞進,而高的層次也包含了較低層次的內容。其中基礎閱讀的要求是識字,即看明白語言符號的意義,檢視閱讀是不求甚解,只需瀏覽并大致了解全書的主旨和結構。
到了分析閱讀這一層次,就復雜得多了。首先要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問問自己它是虛構性的還是論說性的? 是理論性的還是實用性的?然后用最簡短的句子概括全書,并按照順序與關系列出大綱和細綱。此時就像是拆解了一臺機器,然后再把它的零件按順序擺好,一目了然。接下來,從書中的關鍵詞句提煉出作者的主要觀點,并重新架構作者的論述,理清前因后果,進一步明確作者的主張。最后是對這本書進行評論,說說自己的想法,就像是在和作者進行談話一般。在進行評論之前要務必要等作者把話講完,“做一個負責的傾聽者”。意即要在看完書,基本理解了作者的意思后再選擇接受還是不接受,而不是斷章取義,隨意迎合或反駁,因為這讓自己顯得十分粗魯無禮而且思想膚淺。那么,當話筒傳到自己手里時,該怎么對作者的話進行評論呢?《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說,對一本書進行批評或贊賞時,必須要有主見,有獨到的判斷力和知識儲備,并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試圖去說服作者。如果自己的知識水平還不夠,拿不出相關的佐證,就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該作者的觀點,這時就該留作他日再來評價了。
最為艱難且最有意思的是進行主題閱讀。我們可以先設定一個主題,創建一個書單,檢視哪些書是自己需要的,再不斷簡化書單,明確主題。就像是舉辦一場座談會一樣,把相關的作家都邀請過來進行互相交流、學習。此時不必過分關注每個作家自身的風格特點,只要保證他們都參與到自己的主題討論中來,各抒己見。換句話來說,應該跳過對每本書分別進行分析閱讀的步驟,直接進行主題閱讀,讓這一系列相關的書來解決自己的問題,為自己服務。宣布完交流主題后,提出一些具體的問題,讓各個作者來回答。自己要認真地進行分析和記錄,并按立場分門別類。而自己在對這些回答進行判斷和評論時,應不設立場,保持中立,仔細引用作者原話,可能還要用自己的語言去解讀作者比較隱晦的核心思想,分析其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最后發表自己與之相同或不同的意見并做總結,給這次座談會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至此閱讀的四個層次我已介紹了一番,現在來談談我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對于主題閱讀。
我發現中學的語文試卷考題大致就是按照閱讀的四個層次劃分的,從對字詞、句子的考查再到篇章閱讀理解最后是作文,其中閱讀理解包含了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兩個層次。從我以往的語文成績來看,我的基礎是沒有什么大問題的,但我還是感到遺憾,我的作文只可稱作中等偏上,想達到優秀還差那么一小截。我曾經埋怨過,為什么老師那么吝嗇,連給多兩分都不肯。可我現在終于想通了,盡管我力求用詞典雅,引用了許多精辟的名人名言,并嚴格按照老師教的框架規規矩矩地寫出一篇作文來,我仍沒有酣暢淋漓、清晰分明地把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展現出來。難道積累好詞佳句、學習套路是錯的嗎?當然不是。錯的是我把它們當作圣物去頂禮膜拜,而不是作為表達我內心想法的工具。
當提到碎片化閱讀,可能很多人都排斥,但在我看來,在碎片化閱讀的基礎上是可以做進一步努力,達到主題閱讀的高度的。人們常以為讀一則廣告語、新聞、資訊、書摘等就是碎片化閱讀,而讀一整本書里就是系統閱讀,就意味著不會陷入碎片化閱讀的泥淖。其實不然。一句話,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本書,一套書,都是知識碎片,只不過有的碎片大一點有的小一點。碎片化閱讀不是對閱讀材料而言的,它不過是一種閱讀方法。通過不同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最終都是為了從中汲取養分,取百家之長,自成一家。也就是說能融入個人知識體系、為我所用的知識才是有意義的、能量無限的,否則都只是一些游離在大腦中的知識碎片、一些無用的信息,并不會提高個人素養,對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產生重大的影響。
閱讀為我們內視自己、觀察世界提供了無限可能,它是奇妙而又可親的。突破閱讀瓶頸,達到閱讀的最高境界,我們才能在閱讀中不斷變得成熟,開出思想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