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剩飯、挑食估計是每個小孩的通病,我小時候也不例外。
第一次被送到奶奶家,剩飯被發現的時候,飯桌上,奶奶就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秀才,家里很窮,可是他非常愛惜糧食,每頓飯都會吃的一顆不剩,對于不小心落在地上的飯菜,都會撿起來,沖洗干凈吃掉。有一次,縣老爺看到他如此勤儉節約,文學也還不錯,就把他招到了衙門里做師爺。
有一個富家公子,每頓大魚大肉,揮霍無度,每盤菜吃幾口就不吃了,之后就扔掉。這種高調的作為,終于被一個賊發現了。終于有一天,這個賊把少爺家里偷了個精光。少爺一下子變成了窮小子,有好心人接濟他,給他飯菜,他嘗了一口,覺得太難吃,就把它當著好心人的面扔了。后來,再也沒有人幫他,他活活的餓死了。
所以說人不能浪費,更不能養成浪費挑食的習慣,不然就是富家公子的下場了。
對于那個時候的我,奶奶的用詞更加簡單易懂,但我無法復原,只記得故事的大概,就這樣簡單的敘述出來了。
隨著故事的講解,當時我的腦海中,就腦補了秀才撿東西吃和富家公子餓死的場景。從那以后,我再也不剩飯,能吃多少就盛多少,不確定就比預計少一點,就算在外面吃飯,我也會想辦法打包,或者多吃點。
小小的故事,淺顯易懂。用工科女慣有的邏輯思維:因為秀才不剩飯,節約,所以有了師爺的工作。因為富家公子揮霍浪費還挑食,所以活活餓死。有因有果。
奶奶的教育沒有疾言厲色,沒有虎狼打罵、沒有苦口婆心,一個小小故事,配合著奶奶獨有的嚴肅神情,娓娓道來的語氣,讓我,不僅僅我,還有的弟弟妹妹,哥哥們都相信這個故事,并相信這個故事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