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路遙先生的《人生》時,是上初中,那是馬馬虎虎的讀,印象最深的是,喜歡書中的黃亞萍,年輕,有魅力,是個大膽追愛的女子。
最近兩天,重讀《人生》時,又有一些不一樣的感悟,這部著作是路遙先生寫在成名作《平凡的世界》之前,是一部中篇小說,其影響力不亞于《平凡的世界》,單就小說里的人物,而今喜歡巧珍和德順爺爺。
之于主角高加林,高加林是位優秀的后生,有自己的三觀,也有自己的迷茫,特別是和巧珍分手,選擇和黃亞萍在一起。命運即使后來又讓他回到農村,以他的智商和才能,經過幾年的奮斗,也不會比別人活的差。
就我個人而言,對高加林又愛又恨,但在生活中,誰又不是高加林呢?
相對于愛情,高加林是幸福的,在人生最低谷時,巧珍的出現,讓他的精神世界富足,晴朗,閃閃發光,在繁重的勞動中,有了一絲不一樣的希望。
巧珍是高加林的初戀,初戀大多都美好,卻不長久。
這個勤勞,善良,俊俏的女子,一心一意的愛著高加林,比自己的命都重要,幫高加林“賣饃”,用自己的錢,卻不告訴他,給足了高加林尊嚴;
在高加林和巧珍相戀的那段時間,善良的巧珍,知曉她的加林哥心里的苦,一直鼓勵高加林去外面的世界,另謀出路,其實她內心里知道,高加林出去了,可能就不會和她在一起,但,她還是會這樣做,后來,高加林真的出去了,去了不一樣的廣闊天地,遇見新的愛情,就真的沒和她在一起;
在高加林去城里后,巧珍經常去高加林家,幫高加林照顧雙親,儼然一副準媳婦的模樣。
反觀黃亞萍,也愛高加林,但而今讀起覺得,高亞萍對高加林的愛是帶有階級性的,這種階級性并不全出自于黃亞萍本身,和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也有影響。
黃亞萍能和高加林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卻不能和高加林談一場“勢均力敵”的戀愛。
在他們的這段感情中,黃亞萍是強者,是任性者,她覺得高加林要像克南寵溺的愛她一樣去愛她,但她不了解高加林,他們的愛情看似激情滿滿,但激情過后,雙方都覺得疲憊。
黃亞萍和巧珍之于高加林的愛情,一個是錦上添花,一個是雪中送炭,錦上添花天下有,雪中送炭世間無,但高加林選擇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對我們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有句話說“人只有在失去時,才知珍惜”,起初,高加林并不明白心里真正愛的是巧珍,后來和黃亞萍在一起,卻時常想念巧珍,在自己再一次被命運“打回原形”時,心里第一個念頭就是巧珍,但他的巧珍已不會在大馬河川道上等他了。
德順爺爺,村里一輩子沒有結婚的老漢,年少時一段不疾而終的愛情,到年老時再回首仍熱淚盈眶,一輩子和土地,山川,河流打交道,最后給高加林上了一堂深奧的人生課題,比高加林讀霍梅尼和巴尼薩德爾,國際政事還要深刻,精彩,也給了高加林重新開始新生活的勇氣。
書中第二十二章,有幾段話是寫現實和理想,和社會不能回避的責任,高加林在事業上是出色的,優秀的,他也一直在向自己的理想靠攏,和現實做斗爭,奈何還是跨不出階級性的那一步,也是當時那個大環境所造成的。
在那個年代走“后門”的不少,很多人通過走“后門”,達到人生巔峰,卻不會是他高加林。
高加林人生緊要處那幾步,唯一走錯的就是巧珍,再回首,“把本已得到的金子,像土圪塔一樣仍了”。
寫在最后,用本書封面上兩句話結束: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
文章寫于2017年6月14日,早06:50
PS:我稚嫩的文筆還不足以深刻的寫下,《人生》中路遙先生傳遞的思想,此文僅是我自己所感,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