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過半,《羞羞的鐵拳》票房一騎絕塵。
平心而論,能殺入這個檔期的電影基本上質量都值得一看,包括之前撤檔的《心理罪》和《芳華》看上去成色也不錯。
但在成龍和劉德華兩大傳統巨星的夾擊下,開心麻花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我還是有點小驚訝。
話劇改編電影如果說放在前兩年還算是一個小話題,到2017已經沒什么新鮮。
就“開心麻花”本土團隊出品就有《夏洛特煩惱》和《驢得水》兩部,對于如何將舞臺搬上大銀幕,他們是最有經驗的團隊之一了。
話劇改編電影有一個好處,就是本子過硬。
無論是笑點還是淚點經歷了幾年時間幾百場演出上百萬人的檢驗和打磨,再拿出來,那就是千錘百煉的效果,想不好看都難,所以基本上從劇本角度來講,口碑都不錯。
在苛刻的豆瓣平臺,“開心麻花”出品的三部均突破了7的高分,而《驢得水》甚至一直穩定維持在8.3分,成為2016年豆瓣分數最高的國產影片。
不過票房倒是完全反過來。
最高分的《驢得水》在貓眼單周排片幾乎全壘打保護的情況下依然苦哈哈的只剛剛過億,而喜劇的兩部一部收了14億,《羞羞的鐵拳》預測已經逼近20億。
反倒是被譽為近五年“成龍”&“王晶”最好作品的兩部,《英倫對決》和《追龍》,上座率都不算很好。一個是講暗黑政治的內涵片,一個則是影射當年的黑幫香港。
跳脫出傳統的動作或者喜劇,口碑的優秀并沒有作用于票房,歸結到根本還是節奏有點悶。
看起來,這個國慶檔,大家只想笑一笑?!缎咝叩蔫F拳》無疑是一部特別成功的商業喜劇。
他幾乎具備了所有被觀眾喜愛的特質——
1. 笑點多而密集平均40s一次。
2. 笑點囊括大江南北,不靠一地方言。
3. 笑點接地氣但是不低俗不冷幽默。
如果說還有什么大的讓我特別尷尬到出戲的地方,挑挑揀揀可能只有話劇改編的老問題,就是不真實,太夸張,沒有電影應有的代入感。
不過喜劇嘛,這都不是大事兒。
情節巨簡單和庸俗了:
男主拳擊手艾迪生和女主記者馬小因意外互換了身體,兩人從看不對眼到互相理解到最后相愛,一起打敗反派,洗刷冤屈勵志大圓滿的故事。
可以說,從片頭剛出來你就知道結尾。
但為什么還是很有趣?
首先,同樣是“互換身體”的這個梗,但他們在人設上就很不一樣。
男的本應該是拳擊手剛硬不屈,但日常表現有的時候帶點慫軟;女的本應該是知性大方的記者,但追趕起新聞的時候渾身上下都是“漢子氣”。
在前期沒有過多鋪墊的前提下進行互換,并沒帶來太大的違和感,豪爽的馬麗和娘娘的艾倫幾乎讓你一秒鐘直接入戲。
這樣的人設讓劇情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馬小的艾迪生可以選擇在臺上一秒認輸上吊“自殺”,艾迪生的馬小也能直播“鐵鍋燉自己”。
除了最常見的從身體結構上的互換調侃造成的笑點以外,倆人在互貧互侃,互相為了給對方添堵,一再做“出格”的事兒,是通過情節推動的極具戲劇感的幽默。
其次,在梗的設置上,電影既沒打高大上的內涵幽默又沒走下三流的低俗,把度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內。
尤其是在艾迪生和馬小“上山學武”的一段,特別有當年港式喜劇常見的“反轉式”笑點。除了在造型上做的殺馬特,重點還是放在“不停打臉”上。
前一秒還自吹自擂,武功高到能夠輕松把廣告貼在高速路行駛的汽車上,后一秒就直接破功,干脆被汽車碾壓。
前一秒還說展示“一陽指和獅吼功合并的絕學”,后一秒就變成了玩笑式的挑釁動作。
笑點不新鮮,但不用動腦子。
最后,相比《夏洛特煩惱》抖語言包袱,《羞羞的鐵拳》則在肢體動作上發揮到了極致。
每個演員無論從面部表情還是行為舉止上都堪稱“戲精”無誤,哪怕一個背景板都要給自己“加戲”。是屬于越看越好笑的那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