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17日,星期一,距離高考還有50天。今天最高溫度是30度。
經過前兩日的氣溫回落又回升,氣溫正循環起伏中螺旋式攀升,春夏季的天氣就是這樣,季節變換是大勢,天氣隨大勢起伏顛簸式地上升,就像這些正值青春的孩子們,經過三年的醞釀,他們一個個無論學習成績、學習能力,還是人生趨勢,都是在他們人生的春夏季里,隨勢升騰,中間的起起落落,都是正常,但人的悲哀也正在于此,不懂得隨勢,不愿意接納這種起起伏伏式的螺旋式上升,只想著直線上升,只想著兩點一線直線最短,根本不愿意接納起伏中不同的人生風景,把本來豐富多彩的生命,一定要過成單調、枯燥的人生,恨不得一生下來就是成功,卻又不喜歡一生下來就是死亡。從萌生到死亡,中間有春夏秋冬,每一季都有每一季的美,但很多人卻不愿意享用這種美,只求一發芽就開花,或者花都不用開,直接結果,無花果,或者直接做棟梁。教育中的怪現象多了去了。
家長讓孩子出成績有出息,老師要學生出成績顯示自己的工作價值,學校要靠學生出成績維持生存與社會地位,人人都要為孩子開花結果催肥催藥催命。孩子永遠活在別人的催促下,而不是活在自己的生命里。不得不承認,在現行體制下的教育,教育即催促,教育即催命。
今天有兩個老師請假,回老家解決自己的編制問題。因為民辦學校有不少老師,是以請假等名義,暫時離開自己的編制公辦原單位,來到民辦類學校掙點外快的,畢竟民辦類學校工資待遇要比公辦學校好一些。如公辦學校老師每月4000元的話,民辦學校則有可能達到9000多元,但這種長期請假是不好搞的,許多都是以病假的名義,這樣在公辦學校辦一個停薪留職,或者繼續保留財政工資,這可更是兩全其美啦,換句話說,叫做吃空餉!幾乎每個民辦學校都有吃空餉的來自公辦學校的老師,政府部門很顯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要采取措施——清編。要么你在外去掙錢,要么你回來上班。無奈,只得回去想想辦法,繼續請假。不請不行啊,編制得保,外面帶著的課當然繼續要帶,實在不行,當然是要保編制啦。
編制,這是在編教師的生活保障啊,有幾人敢于舍國家身份而不要,便要做編制“員外郎”啊。除非外在的誘惑足夠大。要不怎么那么多的人,削尖腦袋要考公務員,甚至大學畢業要做城市清潔工,一切都是為了成為國家人員——有編制的人,吃上財政飯的人——決不是他們更愛國,要為國家做貢獻!因為吃國家的飯,放心!
說起編制,對于民辦學校的老師來說真心是一種痛。這幾乎是民辦教師骨子里缺乏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有編制的人,吃的是國家財政,國家發錢,鐵飯碗,老來無憂,一切保俱全。而沒有編制的人,就如同外出打工或自個做點小生意一樣,說白了就是一個打工仔、小商販,居無定所,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渴望有枝可依,但也常常枝不可依,現在努力掙來的每一分錢,都是為了自己未來的養老錢,自己未來的生活保障錢,當然這里還要包括對父母的贍養錢對子女的撫養錢等等。這一切都要由自己每一天的努力來換得。
有編制的人就大不一樣了,他們在學校工作的狀態,那是非常讓人羨慕的,有課就上,無課就走,工作慢慢悠悠,生活從從容容。近期還在呼吁,教師要和國家公務員完全一個待遇,教師的地位本來就相當于技術干部,而這一切,是把民辦教師排除在外的。
沒有編制的民辦教師,就如同大家和伙做生意,別人的平臺,別人的投資,我們就是一起合作干活,聽話的,干活出業績的,不怕累的,就繼續留下來干,嫌苦嫌累的,與老板或團隊負責人和不來的,那就另投別家。
所以有編制的老師與沒編制的老師,在心態、心境上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也必然導致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的不同;
公辦學校呢,常常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領導。
許多公辦學校,常常是每隔幾年就會換一任領導,而老師呢,因為編制的問題,只要業務不錯,不出什么大問題,家庭穩定,一般從大學畢業,直到年老退休,一生都在學校,這種現象,幾乎必然產生一種心理:我是學校主人翁!他天然地對學校有一種責任感、優越感,他對中途加入進來的新教師如剛畢業的大學生、如臨時招聘來的外地教師,有一種天然的幫扶意識、引導意識,同時對業務能力差的招聘教師多少會有點排斥意識。于是公辦學校教師之間的關系,常常看上去有點復雜,實際上很簡單:大家基本一生都會呆在一起,只是領導換來換去,同事之間不僅是業務合作,還有更多的交情,除了文人清高外,各自都有一批自己的較為穩定的教師朋友圈,而有許多朋友圈就是一起大學畢業的同學,或同一年加入本校的老師。
民辦學校就大不同了,常常是鐵打的領導,流水的兵,老師沒有編制的制約,如無根浮萍。
領導受老板(董事會)招聘任命,一般不會輕易換人,這是學校發展的定海鐵,而教師這些兵,就是在校領導的主導下從四面八方招聘而來,招聘來的老師,多數又是在民辦學校混跡多年,經歷過許多個學校,見識過不同的領導,領教過完全不一的領導風格與管理方式,他們對學校說實話沒有太多的情感,有些人就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結下的人際關系很快就散,與學校建立起的感情很快就完,同事之間的人際關系表面簡單,實際上各有各的想法,維持著表面關系不錯的局面,本著“多個朋友多條路”的思維發展教師間關系。特別是在業務合作上,就遠遠不如公辦學校老師了,民辦學校老師,特別是久在民辦學校混跡的老師,內心會有一句自我暗示:老子出來混這么多年,靠的是本事!搞什么合作,什么集體備課,配合年級配合班主任啊,我上好我自己的課就行,我成績不差就行,別搞那么多這會議那教研的,有個毛用!還有一句話與此配合:如果嫌我沒有本事,那就辭退我啊!干嘛讓我搞這合作搞那合作啊!這種話語,有的老師還會常常掛在口頭上,覺得自己牛氣得不得了。大有一種:老子不高興了隨時走人,你有本事去隨時招人啊!
說實話,這種感覺的老師不在少數,他們教學業務也真不見得差,對學生也較有責任感,還真是一種“靠本事吃飯”的感覺。也正因此,他們的集體教研意識、教學合作意識要差得多了。其實學校的教學工作,“本事”只是一個方面,那些很了不起的所謂名師們,也沒見得課堂上多有本事,常常是比賽拿過大獎,論文發表的多點、后來職稱、稱號混得多點,就成了特級與名師,沒有優質生源,常常什么都不是!因此,合作更為重要!
在公辦學校,很少有老師會說出“我靠的是本事”這種話來,因為大家相處這么多年,誰不了解誰呀,當初很多大學一畢業就來到這里,一點教學經驗都沒有,還不是剛開始各自努力、小心移移、互相合作、互相學習、多聽老教師課等等,在學校站穩了腳跟。誰都說不出“我靠的是本事”這種話來,所以如果學校氛圍好的話,大家會有種天然的合作關系,集體備課、學科教研都會搞得深入扎實。
有一段時間,公辦學校的老師沖著優厚待遇而放棄國家編制、脫離公辦學校,這是后來民辦學校最主要的教師來源。這類教師主要出現在上世紀8、9十年代,當時民辦學校工資待遇要遠遠好于公辦學校,特別沿海開放城市,更是有大批內地公辦學校老師無法安守每月幾百元的工資待遇,脫離編制,毅然而決然地離開公辦學校,離開工作了數年甚至十幾年的公辦學校,投入到民辦學校之中,他們出來比較早的,的確收入大大增加。但中國的民辦教育畢竟比較坎坷,許多進入私立學校的老師們常常很難在某一個私立民辦學校呆很長時間,因為很少有哪所民辦學校20年、30年地屹立不倒,不是老板挪用了辦學資金導致老師工資發不下來,就是管理過于混亂人心散亂,還有的就是生源素質太差,終因升學率太低被公立學校擠壓,還有就是管理過于嚴苛,一味追求升學率,老師們無法忍受,等等,民辦學校辦學情況極其復雜,這些早早進入此類學校的老師們可以說除了剩下拿工資之外,對任何民辦私立辦學者漸漸都失去了信任,只要你能給我發比較高的工資就行,很難指望這所學校越來越好,因為大量的經歷證明,很多起步不錯、雄心壯志的學校,發展不了十年,垮的垮,散的散,胡搞的胡搞,瞎折騰的瞎折騰,許多辦學者并不是像古時候一些地方大財主,發心做善事,而專門斥資興學,不為謀利,而現在的辦學者,都是看到了這是個掙錢的門路,少有做善事的情懷,更無興學之情懷,只有謀利之心,于是乎,不少早早進入了私立學校的老師們,漸漸成為了一群教育打工者,這里干兩年,那里干兩年,成了長年在私立學校游走的特殊教育群體:他們對辦學者沒有多大信心,什么新理念、新思路,他們經歷了不少,但最終發現都常常是瞎搞,他們特別渴望能在一所民辦學校長年發展下去,但又常常事與愿違。他們為工資而不斷地跳槽,說得好聽點叫智慧尋租,找到了好雇主,那就多呆幾年,感覺不合適了就再換地方,有些老師十幾年來換了五六所學校,他們許多人漸漸地對學校沒有多少責任感,常常無法與學校融為一體,工作時只是上自己的課,對學校的工作要求,往往不愿接納,配合意識也常常淡薄,在他們心中有一個強烈念頭:不行的話老子走人,反正私立學校有的是。當然,那些從公立學校出來較晚的人,還沒有這么強烈的心態,他們更多的還是很想在一個地方好好的呆下去,只要工資待遇比自己原來的公辦學校成倍的優越,就覺得值得,除非這所私立學校因種種原因而垮掉,其實沒有老師不渴望穩定,常常是學校不穩定,辦學者的發心不穩定。
這類教師從公立學校出來得比較早的,也常常都轉戰過多個民辦學校,之所以轉戰,往往不是自己業務不行,而是學校不行。他們都這么說。
下午下班前,領導打來電話,說要調查一下有沒有老師在日常輔導學生時存在輕視借讀生現象,或者說,有沒有借讀生,同樣也能得到老師輔導時認真對待的,舉出一些例子來。比如有哪些學生,雖然是借讀生,但老師們同樣對他們進行了與臨界生一樣的輔導,要舉出實例。
這個要求我瞬間就明白了,這一定是有借讀生,即前文提到的非在籍生學生的家長向領導這里投訴了,應該是覺得有班級有老師覺得非在籍生因學籍不在這里,而導致高考成績無法統計到本學校內,使得老師們對他們不重視。我當即進行調查,逐一訊問,有沒有借讀生找老師問問題而我們老師拒絕的現象,這個問題當然不可能存在的,目前年級的老師們無論什么樣的個性,可以說斷不會出現有借讀生來問問題而拒絕的現象出現,否則這個老師是要被大家背后廣泛地議論的,畢竟老師還是有點最起碼的職業操守的;同時又問,存在不存在,借讀生與其他臨界生一起,參加臨界生輔導的,也就是說,老師制定臨界生輔導時,本來的確是沒有他們名字的,但是他們主動要求參加的,這種現象是否存在,在進行調查中,幾乎所有的老師,各個學科,都有借讀生直接參加臨界生輔導的現象,一般情況下,都是老師提前指定了名單,然后會說:有愿意參加的同學,都可以參加。正是這樣的提示,每個老師進行臨界生輔導時,都不是完全封閉的,都是同時帶著好多個學生一起進行輔導的。在這一點上,我是很為我們年級的老師們驕傲自豪的,還沒有人狹隘到學生提出要求學習,而我們不去輔導的地步。
晚飯后,領導又打來電話,問是否有班主任存在這樣的問題:用調座位的方式,有意地把非在籍生調整到了角落里這種現象。我又迅速調查,其中三個班臨界生人數最多最集中,5班7班絕對不存在因調座位問題而故意不重視借讀生現象,5班從來都是座位大輪換,不存在老師有意安排。7班長期來也是經常輪換,但個別同學不管怎么換可能都覺得有意見,班主任老師一向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這一點是得到全班絕大部分同學認可的。4班以前特別是一測前,確有座位長期固定的問題,后經年級介入,完全以尊重學生意見為基礎,班主任老師不干涉的方式,進行了座位調整,因此目前而言也不存在用調座位的方式輕視借讀生的現象。
關于借讀生得不到老師們重視的問題,說句實話,對待的態度一定會有所區別的,比如對待他們的耐心難免會不那么足,畢竟他們大多數學生基礎實在太差,最關鍵的是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課堂紀律等毛病又實在太多,態度上怎么可能會有多么好呢?這種現象別說是借讀生了,即使自家的孩子我們也會沒那么多耐心的。老師們內心深處是存在著不要對借讀生下太多功夫的心理,但誰都不至于擺到面子上去說去做,他們犯錯誤時,難免批評得重一些,苛刻一些,讓他們的心理更敏感一些,所以說,有借讀生家長反映學校老師不夠重視,從心理上是一定有的,但在行為上是不可能有明顯表現的。
至于家長,當然比孩子還要敏感一些,說不定老師一個眼神,他們就會覺得老師在歧視自家孩子了。
今天天氣真熱,夕陽嬌,夕照強,晚飯罷,操場散步,熏風習習,斜輝脈脈,藍天一碧,片云半遮,日光透過云縫,灑向浩渺天宇,聽著佛樂,拈詩一首:
四月好風來
夕照夏陽開
輝灑天地外
蕩蕩涂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