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綱
1. ? ?讀;
2. ? ?思;
3. ? ?行;
4. ? ?悟;
讀
讀書。
讀書要讀三遍。第一遍,讀字面意思;第二遍,讀作者的意思。第三遍,讀出自己的意思。人不是白紙,我們的閱讀通道也不是真空通道。我們都是帶著個人的有色眼鏡來閱讀的,第一遍讀出的是我們理解的字面意思。第二遍閱讀,讀出自己的字面意思的欲求已經得到滿足,更容易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第三遍的閱讀,就是將自己的理解和作者的表達再次檢查的過程,形成我們自己的看法。
三遍的閱讀感思都不同,如果相同說明你的閱讀不夠深入或是材料不值得閱讀。這樣的閱讀是有效率的輸入。書至少讀三遍。
閱人。
閱人和讀書不同,讀書是為了讓自己知道怎么做是在特定事情下是正確的。而閱人更多的是讓他人失敗的例子來提醒自己不要犯類似的錯誤。人類的大部分書是總結如何做正確,而現實中你會看到更多失敗的案例,通過閱人時刻的提醒自己。
感知細微的變化。
事物是在不斷的演化的,感受不到細微的變化,就會對于變化感到吃驚,或是忽略了變化。這種感知變化的能力比較大的一個效用,就是鼓勵自己前行。孩子每天都在成長,但明顯的感知到孩子成長的人,卻恰恰是不經常看見孩子的人。為什么,是因為感知選擇的參考坐標的遠近不同。然而,孩子是一天天長大的。我們每天都在變化,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今天你更新了一個觀念,明天得你就不是今天的你了。今天你形成了一個微習慣,幾天之后,你就不是過去的你了。感知自己和萬物的變化,你才是做到與世界同行。否則,你只是生活在這個世界的過去的世界里。
思
審視,材料。
審視閱讀材料本身的可信程度,自身的價值。可信度可以自己通過查資料考證。思考材料的邏輯上是否有明顯的漏洞,這個可以通過提高自己的邏輯判斷能力來判斷。思考材料本身的價值,現實價值,長遠價值,指導價值。材料對自己是否有適用性。
反思,認知。
判斷自己使用怎樣的方式認知這個材料的。這個認知的方式是否有變化。認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對于同一材料的認知結論有什么變化。
思考,如何將閱讀的內容變現為可執行的習慣。
在判斷材料的同時,要思考材料中提到的結論方法是否適用于自己。通過改變或是創造什么條件可以讓結論或者方法在自己身上可以實施。根據這個判斷,可以將材料分為可立即執行,可創造條件部分執行,未來等條件成熟可以執行,不可能執行。根據這四類,將材料的重要性依次分為。最重要,非常重要,普通重要,不重要。分別投入的精力依次減少的。而我們大多數人,會將這個順序弄反,而使得閱讀不能在自身上變現為進步。
行
執行,一個一個的微習慣。
微習慣很簡單,就是當什么情況出現我就采取什么措施。這是當下就將學到的知識變現為自身進步的最直接的方式。執行時強調的是嚴格持續的執行,沒有思考,以至于形成本能的條件反射。否則,進步就很難發生。
重復正確的,改變錯誤的。
執行不是刻意的改變,執行是在感知變化的同時跟隨變化,和變化一起發生。行本身產生的結果是可以預見的。這結果是預先可以預知的,而不是不可知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存在的,凡是現實存在的就都是合乎理性的。
不是用結果驗證,而是行動本身是正確的。
實踐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行為本身的正確與否決定結果是否正確。
悟
為什么要悟。
我們的認知不是真空的,我們永遠不可能客觀的看待周圍的事物。所以,我們要悟。悟什么,悟我們自己。悟我們自己的種種雜念,正是我們種種的雜念,讓我們看不清事物本來的面目。悟,我們的過往,我們的過往誤導了我們對于世界的認知,并且還認過往可以證明些什么。
悟,空。
因為我們無法獲知真理,所以我們要悟我們所獲得的認知結論只是階段性的正確。特定階段已過,正確的就不在正確。一切有為法,如虛幻泡影。
悟,虛。
什么可以讓我們遠行,思想可以讓我們遠行。我們的閱讀,思考,行動,最終產生無形的思想。而這思想是空洞的,但正是這空洞的思想,確實締造未來每個人不同世界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