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曾說,《易經》非一般難讀之書也。但惟其難,才更有學習的價值。
臺灣學者傅佩榮研究《易經》多年,他的學習體會是:
一是不學一定不會;二是學了也不一定會;三是學會終身受益。
去年春節時,斗膽買了一本《周易》,擺在案上已經一年多,中間翻看了幾頁,沒有看下去,一直擱置在那里。這次隨身帶著,決心先囫圇吞棗,看上一遍。
沒有把握看懂學會,至少了解六藝之首的“易經”的基本內容,說了些什么,為什么孔子五十歲突然喜歡上了《易》,還留下了“韋編三絕”的典故。
在“上經”部分提到了,初學者學習《周易》要有兩種心態和六種途徑。
兩種心態:
一是抱著“玩”的心態,以快樂的心情去學習和揣摩,“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對于一些艱澀難懂、有難度的學習內容。
二是要有憂患意識。懂得趨吉避兇,當然這不是迷信,在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做到揚長避短,擇機行事。
六種途徑:
一是明了卦象、卦辭、爻辭、《象》、《彖》、《文言》等的區分;
二是讀“易”之前,閱讀《易傳》,比如先讀《說卦傳》;
三是理解基本的易學知識,反復熟悉“筮義解要”;
四是熟悉卦象,比如:八卦對應的八種自然現象——乾為天,坤為地,兌為澤,離為火,震為雷,艮為山,坎為水,巽為風;
五是提高學習易經的境界,不斷增強觀察世界的能力;
六是懷抱一顆“潔凈精微”“至誠”“至善”的心靈。
初學兩日,借助網絡資源,在努力理解和記憶。
原來見到就有些發懵的卦形,有了網上得來的口訣,能慢慢畫出來。
口訣很實用:乾三段,坤六段;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還有朱熹編寫的“周易卦序歌”,也可以讀一讀,先入為主有個印象,再逐個去閱讀了解各卦: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讀此書初步的目標:堅持讀完一遍,了解基本內容。至于要達到斷卦解卦的水平,就完全不用考慮了,不給自己那么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