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哈哈,借作者最后在書中后記說的那樣:
九年匆匆而逝,終到書稿付梓之時。曾想過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
一半是忘記,一半是疲憊。
狗子也是如此。
狗子讀書,一頓是亂讀,一頓是亂寫。
閑扯幾點:
1,
看這本書的此刻,不免讓我代入發生在我自己所在的鎮、村里的事,代入我所途徑過的人的面相。我們的鎮長,我們隊上的領導,我身邊的,眼中像的“程守德”這樣的人。一直以來,我的中學語文老師,他的氣質秉性氣節人格學識,令我十分敬佩,當然至今亦是如此。
但同時,此刻,我也有些新的認識。如同書中的“程守德”一樣,其實沒有能不能,只有愿不愿。如果“古村落”的開發力度可以包括到他所在的江北自然村,那么他還會那樣看似“兩袖清風”般地站在欄桿外嗎?
“那個(大院)圍墻里是官,我們是民,難打交道的”。
“畢竟是在摻合別的村子里的事情”
他不是也懂得適當“包裝”和“修飾”,總結出比較符合“社會”常規預期的祖先故事嗎?
是啊,所以,追根溯源,大概還是 物質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立場決定態度。世界本是中性的,我總是難免代入自己個人的好惡。其實是不客觀的。
2,
程守義經濟條件好起來之后,家里紅旗不倒,外賣彩旗飄飄的行為方式,好震驚啊……可是,只是因為我是以我的視角看出去覺得震驚,如果我是個同氣質秉性的男性,或許我會羨慕不已呢。難道不是嗎?世界就是這樣,本無對錯優劣之分,多是立場、需求決定態度。
3,這不沖突
為了盡早完成上級對其治理業績考核最為看重的稅費指標,鎮級官y不得不主動走上了“拉稅”“買稅”之路,甚至邀請在鄉村治理中本屬于打擊對象的“爛仔”充當“協稅員”。
預設人可“圣”者,重教化,推禮治;
預設人本“俗”者,則重規范,推法制。
在現代性興起的過程中,“圣人”被認定為“落后”,或者至多只能歸之于道德領域,而從“罪人”身份脫胎出來的“俗人”,則屬于“先進”“自主”的標志。
實際生活里,悖論與矛盾總是無處不在。
如書中所給的藥方:
事物之間并不是對立的,或者一個事物就要馬上替代另一個事物,轉型與發展都是緩慢的,循序漸進的,充滿過程的。倡導男女平等并不意味著就要消滅傳宗接代的思想,“法治”更現代先進并不意味著就要丟棄“禮治”,珍視道德、人情時也絕不可視法制為虛設。(提醒自己,該學會用辯證的思考態度去認識,去生活,學會“這不沖突”,“這并不對立”去面對問題。)
4,消費空虛與安身立命
一些年輕的村民認為,“古村落”要說有多古,當然是越古老越好。
但是,如果“古老”本身不能換成錢的話,再怎么“古老”也沒有用。
當資本積累進入每天不是算計他人就是防止他人算計時,空虛就產生了。而且,這種空虛并不能阻止消費欲望,反而會使之加速膨脹,甚至滋生出只在乎“消費”那一瞬間體驗的心態,分不清哪個是真實的“我”。
貨幣不斷地告訴人們,什么才是時尚,什么才是美。這里所謂的“時尚”和“美”,在此前此后都不會被認為是“時尚”和“美”。
在一輪又一輪的“時尚”及附著于“時尚”的“美”當中,擁有足夠貨幣,居于引領位置者,方是社會中的佼佼者。從這個角度說,貨幣一面在摧毀著原有血緣的、農業審美的社會等級,趨向“人人平等”,另一方面又無時無刻不在制造新的等級,讓富者和貧者以物為象征,相區別開來。
……
籠統地說,這或也可稱之為“拜物教”或者“拜金主義”。但實際上與它們有所不同的是,這里待物的道理,崇拜的并不是作為實體的物或貨幣,而是欲望。
有一點頗具諷刺意味的悖論,那就是,接受了“先進”的與人相處之理的“現代”人,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或樂顛顛地,或悲戚戚地,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自我。
解構”本身并不等于“拯救”。
相反,在所有參考價值體系都被解構后,普通人的人生反而會失去定位方向的坐標。純粹個人化、碎片化的主體性雖然容易得到“爽呆呆”的登峰體驗。但“爽”完之后如何回歸可持續的日常生活,卻往往是個大問題。
物欲橫流,這個似乎被用爛了的詞,誰又能真正置身事外呢?
要在現實生活中安身立命,物質經濟必不可少。可是,經濟相對解決之后,如何找準新的定位呢?如作者所言:
精神有所寄托,即是立命。(無法僅僅在個體心理上,而只能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確立人生的意義和精神的寄托)
心正,
家齊,
命立。
或許是值得參考的路子,就是這樣簡單的幾個字,普通人修行幾十年也未必能真正達到,勉勵自己,慢慢調整狗子的德性,讓自己在短短的幾十年里,爭取活一個:自己看得起自己。
附原文部分摘抄:
1,后建房者不能隨意布局,而只能遵照先建之房的風格、布局而建,因此村莊的總體布局能得到有效執行,大體可說明有強大的宗族組織在維持這套建房規則……此外,可確定的是,在自稱為程顥、朱熹后代的諸多村落當中,程村的規模并不算大。
2,但對很多村名來說,重要的似乎不是祖先的故事是否符合邏輯,而是它背后的知識是否符合他們的“常識”。
3,一些年輕的村民認為,“古村落”要說有多古,當然是越古老越好。
但是,如果“古老”本身不能換成錢的話,再怎么“古老”也沒有用。
4,程村大部分村民既沒有擔任村干部的經歷,在宗族事物中也不承擔主要角色。同時,其家庭富裕程度也不令人矚目。在渡橋鎮官員那里,他們往往被統稱為“群眾”。一方面,在某些正式場合下,它有政治意味,是鎮、村干部的服務對象;另一方面,以文質彬的話說,“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意思,人數眾多,但沒什么特別的身份,不怎么起眼”。(好像沒什么重要的個人特征似的
5,我經常碰到村民,一開始說“古村落”開發旅游的事,慢慢地就將話題轉移到關于當下經濟狀況的討論。
6,人都是沒有長“后眼”的,誰能看到幾十年之后的事情呢?
程成仁前面的風光和后面的倒霉,之所以對比這么明顯,一方面是他自己有些事做得不對,但另一方面也是世道變得太快。要不然,也不至于老了這么凄慘……可是,話又說回來,什么時候世道又是不變的呢?
世道總是會變的啦,人只能以不變應萬變。不管世道怎么變,如果都能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當初就不會那么不可一世啦,不會做那么多過火的事情了,后面也就不至于沒人理了,自己就不會覺得憋屈了。
7,雖然馬克思說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是勞動,但是農民就認為體力勞動才是勞動。
8,在很多人面前,程守義都曾自詡為“師奶殺手”,有女人緣。不少村民都報之以恭維,但程守德、程守寬和程守智等與之玩得來的人卻常表示不以為然,常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指出,這只是金錢帶來的一種假象,沒想到程守義自己還信以為真。[YX1]?
9,其中兩個小組長當著村民們的面,掏出2000元丟給程前進,表示不要他的錢,也不再幫他征地。村民見程前進“收買”小組長,遂認定征地過程中有“暗箱操作”。之后,程成信出面“恩威并重”,一面略提高征地價格,另一面斷言,村民聲稱擁有提地使用權卻拿不出土地使用證,在法律上得不到支持,并說作為程村的老干部,他對此一清二楚。
10,對于為什么基層干部會如此普遍相信“官運”的說法,文質彬認為,“原因很復雜,一言難盡”。他說:“首先,這個應當還是跟我們的封建主義傳統文化有關。這種文化深入到我們骨髓里去了。你別看我們現在西裝革履、戴著眼鏡、斯斯文文,好像很現代似的。其實骨子里還是很封建的。”
11,命運掌握在人的手里,而不是制度的手里,難免主觀。
12,程成信說:“反正命中注定,人生在世就是一本平衡賬,這里多點,那里就會少點。”
13,人生在世,命運好不相同,都是不同的本性決定的。
比如我,本性就是老實巴交,我兩個細佬也是這樣,拍馬的事不會做,在“大集體”那時候就吃虧。昧良心的事做不出,搞單干也吃虧。其實也知道那樣會有好處,但就是做不到。自己沒能力也是一回事,本性就這樣也是一回事……想自由,又想公平,這個也是人的本性。要是本性就認為應該不自由、不公平的話,那他就不會覺得不自由、不公平是問題了。本性這樣,就會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做事情,那命運也就朝這個方向發展了。
我們經常說“命中注定”,這個說法既對又不對。依我講,人的命一半是前世注定的,一半是今生在世自己把握的,本性決定命運,你把握自己的本性,這樣不就把握一半的“命”?
14,程守寬也評論道:“這個人確實是本性兇殘。人家都已經倒在地上了,跪著跟他求饒,他都不放過人家。這心多硬,多兇殘啊,結果后來惡有惡報了,一家人的命都不好。當時要是不這么兇殘,可能也就不至于落到這個下場了[YX2] 。”
在這次總結性的聊天中,程守寬認為,雖然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本性并非不能完全改變的,只要一個人心性向善,就能讓自己的本性向好的方面改變。并且,他一再強調,世界是公平的,凡事必有報,因此,“說不公平,其實最后也公平,人最后都是要死的,就看怎么死法”…….最后肯定都是要公平的,要平衡的,不是不報,是時候沒到。
15,渡橋鎮官y壓低價格征收農民土地,國土局容忍了其“打擦邊球”的行為。如果不是上級部門“視”而“不見”,不僅渡橋鎮因征地而起的“非正規經濟”沒有發展空間。甚至以“發展”為中心的鎮級治理從根本上就無法展開。在某些環節,事情甚至走到了更為尷尬的地步。
為了盡早完成上級對其治理業績考核最為看重的稅費指標,鎮級官員不得不主動走上了“拉稅”“買稅”之路,甚至邀請在鄉村治理中本屬于打擊對象的“爛仔”充當“協稅員”。既然基層政府治理不斷產生悖論,官y就一方面要善于協調矛盾,將隱含了多重悖論的行為融入治理當中,另一方面還得防止這些悖論被公開、“穿幫”。否則,輕則帶來尷尬,重則會導致治理失敗,不僅沒有治理政績,反而可能喪失政治前途。
16,1990年代中期起,有一部分中老年婦女開始改信基督教。他們的改信,無一不是發生于人生面臨重大挫折、變化之時,且與“病急亂投醫”式的“靈驗”體驗有關。可以說,“苦難”是她們走向宗教的社會基礎之一,但并非“苦難”本身直接將之推向了宗教,而是她們必須單家獨戶甚至個人面對“苦難”時,才真正距離宗教不遠了(基督教只是其中的一種選擇)。再加上,在男權主義仍比較盛行的農村地區,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在家庭中相對處于弱勢地位,這使她們成為對苦難最敏感的人群。
17,在半農與半工的擺動中,半工的作用主要在于提高收入水平,而半農則是小農家庭降低生存風險、保命的底線。小農從“被土地束縛”的狀態轉向“半農半工”,消遣經濟也轉向了滿足不斷膨脹的欲望“需要”的“消費主義經濟”。他們拼命地榨取土地資源,但悖論在于,紛紛提高生產效率,實際效果卻是同根相煎。即使小農把握住了極其稀少的機會,實現了資本積累,脫離了農,而徹底轉為工,卻也并不見得能更好地化解以消費為中心的經濟悖論。
當資本積累進入每天不是算計他人就是防止他人算計時,空虛就產生了。而且,這種空虛并不能阻止消費欲望,反而會使之加速膨脹,甚至滋生出只在乎“消費”那一瞬間體驗的心態,分不清哪個是真實的“我”。這種欲望也深深滲透到了基層政府的行為邏輯當中,發展由手段變成目的,以斷子絕孫的方式千方百計為子孫后代謀發展的悖論隨之產生。
18,在程村,地方權力從宗族精英手中轉至“分配勞動果實”的干部手中,至少在政治話語層面上,“人民當家作主”替代了紳士、族老“為民做主”。人民當家作主,從權力流向看恰恰是走向“集權”。這種悖論乃是源自國家權力下沉到鄉村社會后,首先要做的便是從紳士、家族長老手中把權力收過來。否則,國家根本就沒有權力可拿出來供“民主”“分權”。“雙軌政治”中其中的一“軌”已拆除,國家政治理念也已不再是儒家學說,而農民卻仍在按照“雙軌”的思維方式想象鄉村政治,甚至認為人民“當家作主”與國家“為民做主”是一樣的邏輯。
“集權”時期的鄉村政治實踐,最終向農民“說”清楚了,國家的需要與農民的有區別。[YX3] 在饑餓年代,“浮夸風”和糧食調撥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這一點。
19,人生及其所涉的社會結構、文化和心態都是眾人互動出來的,[YX4] 同時考察具有互動關系的多個人生史或可能更有社會立體感。
20,可是,作為物的符號的貨幣,其特性除了體現為盈利和拉平所有價值之外,還有重新制造等級的功能。只不過,這種制造方式是以它自身為媒介來進行的。這表現在年輕農民對時尚和審美的判斷上,即貨幣不斷地告訴人們,什么才是時尚,什么才是美。這里所謂的“時尚”和“美”,在此前此后都不會被認為是“時尚”和“美”。
在一輪又一輪的“時尚”及附著于“時尚”的“美”當中,擁有足夠貨幣,居于引領位置者,方是社會中的佼佼者。從這個角度說,貨幣一面在摧毀著原有血緣的、農業審美的社會等級,趨向“人人平等”,另一方面又無時無刻不在制造新的等級,讓富者和貧者以物為象征,相區別開來。
又尤其因為“半工”“半農”經濟的影響,絕大多數農民雖能滿足溫飽的基本欲望,卻從根本上被決定了不可能十分富裕,達到滿足引領潮流者所制定的、宣揚的欲望標準的要求。由此形成的社會壓力,使得寄希望于在常規勞動之外暴富,成為一種常見的社會心態。
籠統地說,這或也可稱之為“拜物教”或者“拜金主義”。但實際上與它們有所不同的是,這里待物的道理,崇拜的并不是作為實體的物或貨幣,而是欲望。
21,有限之物,在與欲望滿足有沖突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分配,也需要有一套道理作為依據。這套道理的權威化,既是政治[YX5] 的核心內容。
通俗點說,即是“治世”需有其“理”。依據“圣人”之說,如理學,“禮”也是治理世界的道理。
在鄉村基層政治中更是如此,國家正式官僚體系并不直接進行控制,而是將之交給了農民以宗親網絡為基礎“自治”。“自治”當然是在意識形態上和律法上都遵從國家的前提下,展開基層政治,而絕非國家控制之外的獨立“王國”,甚至與國家對抗的“公共領域”。但是,“自治”畢竟不是國家正式官僚體系強力管治,而是軟性的間接治理。由此,其理想形態可謂“禮治”。也即,鄉村基層“小傳統”與國家上層的“大傳統”一樣,強調政治的基本依據是禮,但比之于上層官僚政治更少依靠強力和律法。
22,有一點頗具諷刺意味的悖論,那就是,接受了“先進”的與人相處之理的“現代”人,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或樂顛顛地,或悲戚戚地,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自我。
23,對于鄉村而言,雙面人乃社會轉型——以理想型而論即從“圣人”轉向“俗人”社會——的產物。在轉型社會中對個人人生,及其物質欲望與心態的反思,有兩種典型的片面傾向。其一,以某種道德制高點為標準,進行全盤批判;其二,以絕對多元主義和自由論為準,全盤肯定,也即“怎么樣都可以”。而雙面人的形成過程及特征則表明,此類反思很顯然還需要辯證一些。
預設人可“圣”者,重教化,推禮治;
預設人本“俗”者,則重規范,推法制。
在現代性興起的過程中,“圣人”被認定為“落后”,或者至多只能歸之于道德領域,而從“罪人”身份脫胎出來的“俗人”,則屬于“先進”“自主”的標志。國家制定“先進”的,基于“俗人”欲望的法律或規范,以代替“落后”的體現“圣人”人倫的“禮”,無疑就顯得非常重要。
“禮治”與“法治”并非就是單純對立,且在“進化”序列上天然的前后替代關系。相反,它們有著諸多交叉的內容。甚至于,某些并不交叉的內容,也未必是對立,而是相互配合的關系。至于那些確因現代性轉型必須替代的內容,也恐注定是一個漸進的法制過程。因為,農民日常生活的轉型總是漸進的。
“俗人”社會的男女平等原則。
靠宣傳男女平等讓農民放棄傳宗接代思想效果不佳。近幾十年來,應當說男女平等原則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普及,而農民傳宗接代的思想卻并未與之完全相對應地下降。這說明性別和代際關系其實并非完全對立,倡導男女平等的理念未必就要消滅傳宗接代的思想。
24,在現代性興起的社會里,具體的人與人直接依賴程度大大下降,而個人依賴社會的程度卻急劇上升(農民從農業轉向農工混合經濟,只是這其中一環)。這意味著依賴于私人的聯系弱化,依賴于公共的溝通變得更為重要。
25,“解構”本身并不等于“拯救”。
相反,在所有參考價值體系都被解構后,普通人的人生反而會失去定位方向的坐標。純粹個人化、碎片化的主體性雖然容易得到“爽呆呆”的登峰體驗。但“爽”完之后如何回歸可持續的日常生活,卻往往是個大問題。
26,國治,方能正民心。
正心,尚可齊家、立命。
心正,
家齊,
命立[YX6] 。
心是人生最終的精神歸宿。精神有所寄托,即是立命。在這個意義上,心不是個體的心理,而是復雜社會關系形成日常生活的社會心態。人無法僅僅在個體心理上,而只能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確立人生的意義和精神的寄托。
27,九年匆匆而逝,終到書稿付梓之時。曾想過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一半是忘記,一半是疲憊。
以下是狗子留的幾個批注? ?
[YX1]這個人 其他方面好優秀啊,但是嫖娼這個,對妻子德傷害好大啊,恐怖。? ? ?
[YX2]何必嘞,得饒人處且饒人? ? ? ?
[YX3]個體服從集體? ? ?
[YX4]日子是過出來的。有的感情和關系在一次次地沖突中相互了解。? ?
[YX5]政治也由此被定義為 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 ?
[YX6]母良妻賢? ? ?
整理于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