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金剛經》,短短五千言,在傳介到中土的大乘經典中,這部全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佛經,可以說是流傳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經典之一。佛教各個宗派雖然在判教和修行理論上有所不同,但都對《金剛經》十分重視,尤其是盛極一時的禪宗,更是把《金剛經》、《心經》、《楞伽經》等作為主要經典。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只因偶然的因緣,得以聽聞有人誦讀《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啟發了佛性。可見,這部經典之殊勝。
修行之人把《金剛經》視作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不僅因為這部經典行文簡潔、結構簡單,而且它還用生動質樸的文字探討了如何獲得生命解脫的智慧。即便不是修行的人,也能在這部經典中收獲人生啟迪,感悟人生哲理。
佛法是一種人生智慧,它關乎人們的心靈解脫,通過調治“心”,進而改變行。當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都有所改變時,我們的生活和境遇也會發生變化。
人生原本瑣碎,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生命不僅平淡,甚至還有些索然無味。但我們只是感覺到生命的困重和心頭的煩惱,卻沒有想過如何降伏那心頭的妄念,如何讓心靈還歸清凈安寧。還好,我們能遇到這部《金剛經》,它不僅教授給人們安心之法,更是教授給女人靜心、清心、安心,生起那慈悲心、平等心、平靜心。
也許你覺得這《金剛經》與自己的現實生活存在著一段相當大的距離。那么,我來告訴你,《金剛經》作為一種指引和啟迪,它只是在告訴我們如何自己解放自己,如何熄下那心中的煩惱火焰。實際上,它是最直接針對日常煩惱而“靈藥”,僅僅是誦讀它,我們都能獲得一種讓自己平靜下來、安寧下來的內在力量。
佛教中有一種大自在安樂境界叫做“如如不動”。《金剛經》中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都說女人天生煩惱比較多,我們焉知不是因為素日里太過執迷外物、太過敏感的緣故?
所幸,我們遇到了《金剛經》,它不僅告訴我們破除執著的智慧,而且也引領著我們步入那自由而安寧的心靈境界。
是啊,塵世太喧囂、太雜亂,什么都是容易變化的,從情感到物質,什么都不能依靠。而我們能夠依靠的,就只有自己那顆平靜安寧的心!
前不久,某位剛剛戀愛的朋友十分苦惱地對我說,她現在很是憂心,因為她不確信戀人的話是真還是假,她也不能確定這天底下男人的話到底還能信不能信。“如果我付出全部真情,卻得不到戀人的一句實話,那這人生,可真是可悲可嘆了!”她一天到晚愁眉苦臉的,原本是個很漂亮的人,現在看起來整日里無精打采,往日的姣好容貌都被這愁云遮蔽了。
其實,不管戀人對她說的話是真還是假,也不論這天底下的男人說話可信不可信,以她現在這狀態來看,她都已經是個輸家無疑了。
為什么呢?只為戀人的一句話她都能如此執著,并因此而苦惱多日,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來的煩惱嗎?如果戀人所說的都是真話,那么自然應該信他愛他;如果戀人口中說的全是假話,那更沒必要因此苦惱了。何謂真?何謂假呢?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是無真無假的,有的只是我們“自認為是真的或假的”事物。世間一切,都不過如同過眼云煙一樣,因為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就是如此——隨著因緣的變化而變化,或者聚或者散,不論它做出怎樣的變化,半點兒由不得我們操控。如果,你這樣去想:自己看得到的事物都是如此,變化無常,那么還有必要為了一句話而糾結嗎?
許多女性朋友在生活中的困擾就如同我這位姐妹心頭的困擾一樣,本來明明就是很虛幻的事,結果自己一念執著,心中便生出了無限糾結和煩惱。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很聰明,喜歡從戀人的一舉一動或是某句話中推測出什么,但這也只是我們“推測”的內容,而且我們的推測也不完全是精準的,有時甚至和事實完全相反。我們憑空給自己制造出一個假相,比如戀人出軌,比如某個女子是自己的情敵,比如有人會成為我們職場上的勁敵,如此等等。我們制造出假相還不夠,我們還要一心地執“無”為“有”,女人,你說你活得能不累嗎?這個世間的人事物在《金剛經》看來都是“如夢幻泡影”一般的,更何況是我們自己的心念制造出來的畫面呢?真正能安心靜心的女人,她們從來不做顛倒妄想,也不去執著這個顛倒妄想。
寫到這里,忽而想起與趙州禪師有關的另一則公案。
有個女尼向趙州禪師發問:“什么是密密意?”
趙州禪師沒有說話,反而用手捏了一下女尼的手腕。
“怎么,禪師竟然還執著這個?”
趙州禪師說:“執著這個的分明是你啊!”
這公案中的“密密意”有兩層含義:一是禪修中的秘密修法,比如五祖弘忍在密室中授予慧能的密法;二是女性的柔情蜜意。作為出家人,趙州禪師竟然捏了一下女尼的手腕,這在女尼看來簡直是破了戒律。殊不知,趙州禪師這是在給她一種啟示:從來就沒有什么“密密意”,你的心里對這個“密密意”執著得越深,越是不能得到解脫。
人往往就是這樣,越是缺少什么便越是執著什么。作為女人,我們每天都在尋找幸福,恨不得自己這一生都幸福得如同童話故事里的公主一般。但現實生活總是焦迫的,我們可以有一個很美好的夢,但現實生活卻不能用夢來代替。
不過,那些有智慧的女人即便身處困頓之中,她們依然活得精彩。這些智慧的女人,她們明白,假如永遠在苦苦地找尋外在的滿足感,比如物質上的追求,身體上的快感等等,這便與所謂的“終極幸福”越走越遠了。所以,她們不執著于外在的滿足感——而且,外在一一切的人事物也無法徹底滿足我們,因為沒有覺悟的心永遠會被貪欲所牽引,被貪欲控制的心靈永遠都是困重難安的。
如果,我們即便身處忙碌之中也能時刻觀照自己的心念,回歸內心,回歸真實的自我,那么我們的心靈也就不會被那么多煩惱妄念填充。在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讓那一顆慈悲心、清凈心溢滿我們的身心,我們不再盲目地生活,追求著別人眼里的“幸福”,做別人期待看到的“自己”,而是追隨著自己的一顆本真的心去做事做人,這樣的幸福才最是難得,也才能讓我們真正地身心輕安!
本文選自《不焦慮的女人》,本文圖片由淮舍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