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離不開故事,我們由自己的故事里走過來,從別人的故事中穿過去,再回到自己的故事里,演繹自己人生的故事。
有人說未來的社會是講故事的社會,因為我們可以從別人的故事里尋找到人生的支點。所以,我也迷戀上了感人的故事,從別人的故事里演繹自己的人生。遇到感動的故事總有一種想要分享的沖動,許是想在這個講故事的社會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分享故事之一:學習永遠不晚。
日語班里來了一位老者。“您是給孩子報名的嗎?”登記員問他。老人回答說:“不,我自己。”登記員愕然。老人解釋說:“兒子在日本找了個媳婦,他們每次回 來,說話嘰里咕嚕,我聽著著急。我想同他們交流。”“您今年高壽?”“六十八。”“你想聽懂他們的話,最少要學兩年。可你兩年后都七十了!”老人笑吟吟的反問:“姑娘,你以為我如果不學,兩年后就六十六了嗎?”
故事哲理:事情往往如此,我們總以為開始得太晚,因此放棄。殊不知只要開始,就永遠不晚。明年我們增加一歲,不論我們走著還是躺著;明年內我們同樣增加一歲,可有人收獲,有人依舊空白——差別只在于你是否開始。有了開始就有了成功的希望,沒有開始,就永遠沒有成功的可能!
分享故事之二:“站起來”才會抓住機會。
在一個報告會上,某公司的經理請與會者站起來,看看自己的坐椅下有什么東西。結果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坐椅上發現了錢,最少的撿到一枚硬幣,最多的拿到一百元。
這位經理說:“這些錢都歸你們了,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沒有人能猜出這是為什么。于是經理一字一頓地說,我只不過想說一個最容易被大家忽視甚至忘掉的道理:“坐著不動是永遠也賺不到錢的。”
故事哲理:我們往往埋怨機會總是與自己擦肩而過。實際上,當你坐著瞻前顧后,不知何去何從時,而有些人,此時已果斷地站起來,抓住了身邊的機會。只有這樣,才會在機會到來時,不至于束手無策,與之失之交臂。
分享故事之三:每天多營業一小時
20世紀70年代末,一個日本的年輕人開了間小雜貨店。按照當時人們的經營習慣,雜貨店一般在晚上10點鐘就都關門了。一天晚上,年輕人忙著清理貨架準備關門的時候,店里忽然走進幾個買東西的人,年輕人接待了他們。送走他們之后,年輕人又在店里多呆了一會兒,結果又有幾位顧客上門。后來,這個年輕人改變了店鋪的經營時間,每天營業到11點才關門。由于比其他雜貨店營業延長一個小時,他的店鋪因而成了附近人們深夜購物的首選地點。一年過后,他的小雜貨店規模擴大,營業總額達到了2億日元。他趁機發展,生意越做越大。到2002年的時候,他的公司總營業收入達到了48億日元。這個成就大業的年輕人名叫安田隆夫,日本赫赫有名的商人。
故事哲理:安田隆夫的成功只因為他每天多營業了一小時。奇跡的產生并不困難,就看你每天有沒有多花時間來努力工作。那多花的一小時,就是造就輝煌的關鍵。如果一個人只要每天肯花一點時間來做有意義的事,不管那是否與工作有關,日積月累,他都能取得回報。時間不必太多,每天一小時,足夠了。
從以上三個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簡單看出,想要做一件事情,什么時候都不晚,關鍵要有開始,沒有開始就不可能有結果;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要站起來去抓住機會,否則機會不會自動來撞你;要想比別人有更大的成就,就要花比別人多的時間,哪怕短短每天一小時,日積月累總會給你帶來豐厚的回報。
在自己的人生中該怎么做?你懂的。故事是別人的,道理有一部分是我的,很大一部分是你的,這就叫做拋磚引玉。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別人的故事里演繹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