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千唐志齋,心悠然間澄靜下來。
漫步在古樸幽靜的碎石路上,有種如入禪境的感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石屋,爬山虎的藤蔓密密匝匝地攀援而上,卻懂得不去喧賓奪主,充滿靈性地將房門對聯和橫匾“誰非過客”“花是主人”清晰呈現。
千唐志齋的創建者張鈁先生,是辛亥革命元老,他一生戎馬倥傯,官位顯赫,晚年蟄居鐵門鎮。他雖為軍人,但對金石書畫情有獨鐘,委托朋友廣搜墓志石刻,前后共搜集1500多塊,在故宅花園“蟄廬”內建運回故里內建齋收藏,永留后世。
后有王廣慶命名、章炳麟題額為千唐志齋。千唐志齋所藏除唐代墓志石刻外,尚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的墓志石刻。上下縱橫一千多年,猶如一部石刻的“千古奇書”。
繞過石屋,沿著小道進入墓志陳列室。這座豫西風格的青磚窯洞結構獨特,穿梭其中,就像進了時光隧道。窯洞的走廊、廊柱、天井以及窯洞內壁都鑲嵌著一方方墓志,讓人目不暇接。
置身在灰暗的的窯洞里,脊背上漫過一絲絲陰濕的寒意。墓志累累,字跡密匝,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輕輕地觸摸著墓志,雖經歲月的塵封與銷蝕,依然保留著凝結人類智慧的大量信息,隨著沉重而悠長的歷史沉積為一部無聲的巨著。
墓志意在傳世,所以多仰名家動筆,其藝術價值不容忽視。書法涉及楷、篆、隸、行,四體兼備,或筆法穩健,或舒朗剛勁,書法與碑文相互輝映。
一方方厚重的墓志石刻,展現了千年風云變幻。無限蒼涼。墓志里有富可敵國的皇親國戚,有叱咤風云的封疆大吏,有貧無立錐之地的平頭百姓,有搖筆生珠、指點江山的文人墨客,有一笑千金、移步生香的妃子宮人。
冰冷的墓志后面不知隱藏著多少故事,歲月流逝,墓室的主人早已化為白骨,化為塵土。機緣巧合,造化弄人,誰曾料到,不同時期的這些人,不分卑賤地穿越時光隧道,以墓志石刻的形式相聚在一起。
是的,誰非過客?花是主人。即使是張鈁先生,傾晚年之精力,修百畝園林,集千方石刻,有蜇廬以藏身,有墨香以清心,百年之后,他也不過是個過客。
指縫太寬,時光太瘦,富貴也好貧賤也罷,終不過塵歸塵,土歸土,是非長短任由后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