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是喜劇性的,無聊者自厭
孤獨是悲劇性的,孤獨者自足
寂寞是中性的,寂寞者自憐
所謂無聊,其根本源于“閑”。閑不必然導致無聊,閑下來沒事干才會無聊。有了生存之外的精力,卻沒有生存之外的追求,或者這種追求太過虛無縹緲,難以捕捉,便有了無聊的溫床。其喜劇性在于,無聊是希望將自我消散于他物或他人之中,尋求的是消遣。
所謂孤獨,其根本源于難覓知音理解其所思所想,上帝賜予其獨特的思想和視角,但卻難逃肉身和世俗的羈絆。樂于孤獨的人要么是被動選擇孤獨,并最終找到了在孤獨中獨自愉悅的良方;要么是主動尋求孤獨,這一類就是天才了,他們只有通過孤獨的自處,才能保護住自己的內在世界,不受世俗和他人的干擾。他們的共性是不被理解,成為被世俗遺棄的孤魂。其悲劇性在于,孤獨是希望自我的意志得到他人的接納而不得,尋求的是理解。
所謂寂寞,其根本源于需要人世的溫暖。希望得到人的陪伴,存放自己的情感寄托。人終究是社會性群居動物,有時間無事做后會無聊,無聊久之后情感的傷懷便會溢出,這時便會覺得寂寞,希望能有人的陪伴來排遣這寂寞。其中性在于,寂寞是希望自我與他人交互共融,感受普通的人間溫暖,尋求的是陪伴和關懷。
并不是人人都會無聊,亦不是人人都會孤獨,但人人都會寂寞。
在漫長旅途中,目的暫未可達或還不明確,在過程中總會百無聊賴。所以無聊是發生在過程和目的之間的。孩童或如孩童般純真的人,他們目的意識淡薄,過程與目的會混在一起,他們容易隨遇而安,即時起興,便也不會覺得無聊,能夠從細微處得到滿足和快樂。精明的商人或政客,他們目標意識明確,并且細致劃分到每一步驟,所以對過程的把控運籌帷幄,爭分奪秒,也不容易在過程中產生無聊的感覺。
往往是那些有目標,但目標卻虛無縹緲自己都無法說清的人,最是容易產生無聊的情緒,到手的東西仿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目的地遙遙無期,過程緩慢而漫長,無聊便會一路陪伴著前行。
說到孤獨,其實在西方文化中,“孤獨”的含義于中國儒家文化所強調的點卻是截然不同。孤獨-Solitude這一詞源于拉丁文的“Sol”,是“太陽”的意思。現代葡萄牙語、西班牙語的太陽還是“Sol”,法語“soleil”或意大利語“sole”的“太陽”也是源于這個字根,希臘語的“Sol”是唯一的意思。在西方的語境中,所謂孤獨,其實是帶著強烈的自我意識的表達,我是如同太陽一樣唯一的個體,其中帶著些驕傲和樂觀。
但在中國儒家文化的傳統社會倫理中,鰥寡孤獨是不符合社會倫理家庭圓滿定義下的弱勢群體。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所以一說到孤獨便是一副悲慘的光景,缺少親人的陪伴與關懷,沒有人間的溫暖與情感。這種所謂“孤獨”按照上面的定義來看其實用“寂寞”可能更為合適。
而說到天才的孤獨,這種不被理解的孤獨,其實也是會寂寞的,也會需要情感的溫暖和陪伴。人們說貝多芬是不幸的天才,泰戈爾是幸福的天才,便是據此而言。貝多芬孤獨且寂寞,所以人們認為他是不幸的,泰戈爾孤獨但卻不寂寞,所以人們認為他是幸福的。對于他們自己而言,幸不幸福無從得知,雖然選擇孤獨,但應該無人會主動選擇寂寞。
庸人無聊,久了便會寂寞
天才孤獨,更希望被關懷
他們都有寂寞的時光
我們若無法生而為天才,但也不要肆意淪為庸人
盡量的明確目標,量化執行,遠離無聊
關心愛人,關心親人,關心朋友,免于寂寞
直面自己的內心世界,尋找自己的生存意義,接受并享受那一分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