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參加了一個高中家長群的討論,里面有高一高二和還有高三的家長,真的能感覺出家長的那份焦慮和無助。今天早晨又接到一個高一家長的電話,孩子從入學時的十名左右,一直到第一次月考的接近40名,家長想了很多方法,比如學科輔導,分析原因等等,但是家長沒有看見孩子有什么變化,很是著急,現在再想插手,孩子還不接受。家長很是不理解,既然孩子做不好,家長感覺說的又正確,為什么孩子不聽也不做呢?
我問他兩個問題:第一個,你感覺親子關系怎樣?回答很差。第二個問題,你感覺,當你說著一些你認為很正確的話的時候,你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還是站在孩子的背后,和孩子一伙?回答對立面。
如此看來,孩子不讓家長插手的原因,已經很清楚了。
我們的孩子歷經了高中第一次月考,如果孩子成績下降了,他最需要的是接納和幫助。家長接納孩子是孩子接受家長幫助的前提。如果孩子感受到你是在真心的幫助他,相信,他愿意接受。如果孩子感受的是你在抱怨指責和否定他,他可能就會和家長對抗,親子沖突,親子對抗導致孩子情緒很差,情緒是推動孩子學習的動力。好心情,有助于好好學習。第二次月考即將來臨,如果孩子的成績還是上不去的,這個時候她很容易由家長的外部否定轉化為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進而社會功能也會受到影響,也就是說,他的人際關系會變得非常敏感,進一步影響他的學習,成績持續下滑,惡性循環開始,厭學、逃課、游戲和情感等行為問題相繼,部分缺少"死黨"等社會性支持的孩子可能出現抑郁情緒。
其實孩子成績下滑,最難受的還是孩子。為什么我們家長感覺成績下滑后他好像沒有什么變化呢?我們家長挑剔否定,批評是重要的原因。
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情感支持,之二是教育功能,而情感支持是教育功能正常發揮的前提。我們家長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兒,就是情感支持,孩子自然就會做到,他應該做的事兒就是學習。各司其職。
如果角色定位不準確,那回會是一團亂麻。家長的問題還是應該回到本源去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的問題,首先要評估是他想象中的問題,還是現實中的問題,如果是想象中的問題,那就要進行認知調整。如果是現實中的問題,那就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是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的問題,還是學習方法的問題,比如,高中導學案怎樣使用,怎樣做課堂筆記?怎樣預習?每天怎樣查漏補缺等等,還有師生關系?伙伴關系?情感問題?然后尋求資源和解決的具體方法。
總而言之,我們家長,應該是孩子的資源,是孩子的保護因素,而不是破壞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