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詞語,“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 ? ——余華
活著就是忍受,這話對于生活在底層群眾來說最適合不過。
人從生下來就要活著,所以我們終其一生都為了活著而活著。
活著唯一讓我們覺得不一樣的情況就是,在死的時候,死法不同,死的時間不同,就連死的結局都不一樣。
有些人的死是一場災難,它影響的是千千萬萬人的情緒和生活。所以這一類人活著的時候是偉大的,是有意義的,所以在面臨不得不死的時候,他們唯一選擇或者沒有選擇的就是去死。
周恩來總理活著的時候,他把一生奉獻給了人民,而他自己沒有子女。這樣無私的人把國家當做自己的家,把人民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在工作上的奉獻和犧牲造就了他的英雄形象,而他的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活著把每一分鐘都利用起來。
他沒辦法決定自己什么時候死亡,但他可以決定在死亡的前一秒他還能為人民做貢獻。周總理死后,人們排著長隊十里長街送總理,他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一生,而他的自我犧牲式的活法,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相比起周總理,我們活著都是平凡的。在對待活著這個問題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體現的很明顯。就比如有人遇到打擊,就會選擇死亡,還有人為了活著,不惜付出一切代價。
提起活著這個話題,那就不得說余華的《活著》這本書。一本為活著而找尋答案的書里,有著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人生智慧,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事物而活著。
1、
僅僅是活著,他已經付出了所有,福貴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余華的《活著》這本書里講了這樣一個人,而這個人就是福貴。
相比起余華《許三觀賣血記》里邊的人物所面臨的生存困境,余華在《活著》這本書里所寫的人物命運,就仿佛被下了魔咒,在一定的時間里,一個接一個的親人死去,這樣的筆調足以讓我們為人物的命運而悲哀。
余華的寫作,不論是《許三觀賣血記》還是《活著》這本書,都有一個明顯的共通點就是,他寫文帶著宿命論,文中含有寓言性,甚至摻雜著哲學思想。
余華寫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喜歡重復。余華喜歡將某種情感通過一次次的重復的事情來達到情感的疊加和烘托,以此讓人物命運層次更清楚,更能將故事推向高潮。
余華的這種重復式寫法在《許三觀賣血記》里是許三觀為了家庭和孩子一次次去賣血。最后賣無可賣,讓人可悲可嘆。
在《活著》這本書籍里,當福貴的母親、妻子、兒子接連死亡的時候,這種重復上演的死亡就像一場假象,但只有福貴知道這就是命運的殘忍和無奈。
有人說,余華的這種重復式寫法,對于現實文學的小說來說,太假。大部分人認為,一部反應現實題材的小說里,有著這種接連的死亡,是不合常理的。
對于這種情況余華比誰都清楚,因為小說并不是生活,這一點余華很清楚。
小說是戲劇化的生活,所以它高于生活,你可能會在書里看到現實的影子,但你永遠在現實里看不到和小說一模一樣的人。
所以《活著》這本書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故事,當成一個給你啟發的人,當成一本人生之書,但有些人你不必計較它到底存不存在,你也不用去深究余華為什么要這樣寫,其實很多事情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到了那個時候,你必須那么走,你無從選擇。
2、
活著有時候我們是無從選擇的,就像我們都知道我們最終的結局就是死亡,而我們無法阻止一樣。
福貴也無從選擇。從出生開始,他就生在一個地主家庭里,所以掉進了福窩他不用吃苦。可以說在福貴的前半生里,他過著很多人過不上的富裕生活,所以前半生的福貴,只為自己而活。
為自己而活的福貴任性、不懂得愛人,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所以他把自己的喜怒哀樂放在前邊,就算賭博,輸光了家產,他也是為自己而活。
福貴少年時的活著就是一種年少輕狂的執著,執著于自己的喜好,不在意他人的死活,所以沒有責任感的活著造成了他的悲劇。
從富貴到貧窮,一天之內福貴都體會到了。就像人常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福貴的前半生從來沒有吃過苦受過累,所以他體會不了窮人滋味,感受不到人間的疾苦,所以才造成了他的轉變。
巨大的打擊和生活轉變讓福貴難以接受,但人的可貴之處在于逆境求生的本能。所以福貴終于醒悟了,為自己的年少輕狂而后悔,為自己賭博而輸錢的事情而自責,所以他開始去走進生活,并嘗試著生活。
本以為這樣的醒悟已經足夠,但遠遠不夠,福貴的母親生病了,卻恰逢自己被抓壯丁。等到福貴被救回鄉,他母親已亡,女兒已啞。
生活還是要繼續,而苦難總是會接踵而至。
福貴的妻子得了軟骨病,不能下床,而他的兒子在學校獻血死亡了。這樣的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劇就這樣上演,福貴想為自己的兒子討公道,但他無能無力。
忍受,只有忍受才是他的路。福貴忍著悲傷和痛苦,在勇敢的和命運無聲對抗,即便他的對抗仍然于事無補,該死的還是會死。
3、
命運無常是福貴最真實的寫照,但命運弄人,死亡是誰也無法預料的事情。
家珍死了,作為福貴的妻子,這個女人是可悲的。一生因為福貴,她一次次面臨著死亡,最后也沒有逃掉死亡的命運。
這時候的死亡就像一個詛咒,這個家的人一個個的都開始進入了死亡的輪回,這樣的死是讓人恐懼的,沒有希望的。
福貴妻子的死給了他很大的打擊,福貴失去了陪伴他一生的人,在家珍死后的福貴是沉默的,也是孤獨的。
兒子的死,女兒的死亡,妻子的死,外孫的死,死到最后沒啥可死,親眼目睹著身邊人一個個死去,親手把他們埋葬。葬掉的不僅僅是福貴的親人,葬掉的是這個老人的全部希望。
人的一生如果沒有希望,沒有可以繼續活著的動力和渴望,那么活著就是一種酷刑而不是一種幸福。
故事到了福貴親人全部死亡后到了一個節點,所有人都以為福貴也會死去,步入死亡的輪回。但這一次這并不是結局,苦難就好像一種財富,為福貴提供著生生不息的希望。
福貴依舊活著,他似乎打破了命運的魔咒,向死而生,活出了生命本來的樣子,活成了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樣子。
如果說年少的福貴把活著當成一個游戲,在游戲里賭博,為自己而活,不在乎別人的死活,那么中年接連面臨親人死亡富貴,他活著是為了一種信念,更是為信仰而活,為家人而活。
人到了每一個階段,活著的目標和方向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老年的福貴在沉默和孤獨里,和老牛作伴。
這個年齡的活著,其實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他不用為了自己而活,也不用為家人而活,而是為活著而活著。
因為活著就擁有希望,你永遠不知道活著背后還有什么我們看不到的風景和希望,所以活著直到最后一秒,那也是一種希望。
希望是《活著》這本書的核心主旨,余華用他的筆觸總能在苦難中創造希望,給人以溫暖,并通過他的故事告訴人們只要能活著就絕不選擇死亡,這才是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