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里有這樣一個游戲:
十二袋金幣之中,只有一袋是偽幣,真幣每一枚重十克,偽幣重九克。請問最少必須秤幾次,才能找出哪一袋是偽幣?
相信此時的你大腦肯定開始迅速的運轉,如何秤?秤幾次...
答案是:一次。
不給讀者答案是一種折磨。給讀者答案,卻不告訴他是怎么算出來的,是另一種折磨。
寫作何嘗不是讀者與作者共同完成的一場游戲呢?
《怎樣寫好一個故事》中提到:好的故事就是讓讀者不斷的問:然后呢?然后呢?然后呢...而讓讀者窮追不舍的秘密便是:學會設迷。
比如電影《幸福》中的一段:
丈夫和妻子到湖畔露營,在寧靜美好的氛圍下,丈夫向妻子坦白,他愛上了另一個女人,但問題是他并沒有因此而少愛妻子一些,他還是像以前那樣深愛著妻子。當時,妻子沒有多說什么,那一晚他們依然同床而眠,一切似乎跟以前一樣,他們還是人人稱羨的愛侶。隔天清晨,丈夫起床,發現妻子不見了,他里里外外找了好幾遍,最后在湖里發現了妻子的尸體。
故事最后,包括丈夫在內,沒有人知道妻子究竟是死于意外,還是投湖自盡。
死于意外?投湖自盡?這給讀者帶來了深深的折磨。然而聰明的讀者并不甘心做一個檢察官,只熱衷于找出正確的答案,而是探索哪一個結果才更能呈現出人性的復雜度。
掌握了讀者的心理之后,心里便有了答案,這便是你設謎的方向。
而在文學里,最常見的設迷基本元素叫做譬喻,你可能一時摸不著頭腦,什么是譬喻呢?
它是這樣定義的:利用兩件事物的相似點,用彼方來說明此方。例如用蓮花譬喻君子,因為兩者同樣出淤泥而不染。
有沒有發現這很像數學里的比例式呢?比如:1:2=3:6,雖說很多人對數學有陰影,但我們也不可否認,有時候數學的思維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一些看起來很復雜的東西。
陳黎的《小宇宙》中有這樣一段話:
一顆痣因肉體的白
成為一座島:我想念
你衣服里波光萬頃的海
想必你先是一驚,然后不禁拍手稱贊。世俗的眼光中粗俗不堪,難以啟齒的事情,竟然可以被描寫的如此生動又唯美!但是,如果讓我們試著把自己對這句話的感受說出來,我們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這時,不妨求助于神奇的數學,也許一個比例式,便能解決你的尷尬。
1:2=3:6
痣:肉體=島:海
作者用譬喻的手法,將痣和肉體、島和海,兩組相似的事物,巧妙的聯系在一起,創造出這首俳句。這句話的重點在后半句:“我想念你衣服里波光萬頃的海”,其實就是“我想念你的身體”。
當然,簡單的數學邏輯只是理解文學作品的一個輔助,但有時候這理性的思維能幫助我們看得更高、更遠、更清澈,不再是盲人摸象。
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我們既要讓讀者有乘坐滑梯一般停不下來的感覺,也要讓讀者有作為一個探險家、偵探家、揭秘者的樂趣。
未完待續...
整理自《小說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