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并不是讓一個孩子單純地得到快樂,而失去了理想和追求。
讓孩子“覺得自己重要”與“溺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與讓孩子與人去爭、去搶,也是兩回事。很多人認為在關鍵時刻站出來,是在“爭”,其實這不是在“爭”,而是“作為”。
道德經的結語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不爭”是好的,可是我們如果連“為”都不“為”,那就很消極。而一個消極的人,無法把自己來到這個世間的價值完全發(fā)揮出來。
虛竹在很多時候,都缺乏當下承擔的勇氣。
那么,對待孩子,什么是“縱容”,什么又叫“重視”呢?
在做親子沙龍時,我經常給父母分享幾句話,對孩子要“分享而不教導,尊重而不放縱,關懷而不干涉,邀請而不要求”。
所謂重視孩子,就是指對孩子的尊重。你去尊重他的情緒、感覺、思想、感官、選擇及心理和生理的需求等,這些稱之為尊重。
什么叫縱容?當孩子做了一些侵害了別人界線的行為時,我們卻沒有去告訴孩子,你這樣做給別人帶去了什么后果。
打個比方,我正在臥室休息,孩子在客廳看電視,聲音很大。我就會馬上找到他說:“爸爸在休息,你在看電視,聲音太大了,吵得我睡不著,我現在有點煩。”先描述事實,而不指責孩子。然后我會說:“你看你有沒有辦法,能不能即看電視又不吵到我?”再把主動權交給孩子。最后雙方再商量出一個解決辦法——要么等我睡醒你再看,要么你去鄰居家里看,要么把音量調小。
你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指責,有的是對孩子的尊重,同時提醒了他的行為,又明確了我的界線,最終達到孩子行為的糾正。
如果是縱容的話,孩子一鬧,我就只能讓他繼續(xù)看下去,把郁悶留給自己。然而,如果長期這樣,早晚我會有爆發(fā)的一天,同時,孩子就無法同理別人的需求,沒有能力了解別人的感受,他也不知道別人的界線在哪里,這樣的孩子,就成了“被縱容”的孩子。
有意思的是,大凡被縱容的孩子,背后一定有個很權威的父母。縱容的父母和權威的父母從來就沒分開過。
在我給父母上課的這些年間,我沒有見過絕對縱容孩子的父母,也沒有見過絕對權威的父母,我只見過兩者的結合體。
慕容復在生活中,他不會過多考慮身邊人的感受,比如包不同,比如王語嫣。他缺乏同理心,沒有界線感。反正不管天下死多少人,我就是要復國。慕容復就被縱容壞了的孩子,他也一直被他的父母以權威壓迫的方式對待。
父母縱容孩子一段時間后,會在自己心中留下一堆憤怒,然后找到機會就爆發(fā),以權威的方式對孩子施壓懲罰。再然后就會自責,自責之后就會再采取容。權威,內疚,縱容,如是循環(huán)往復。這樣的父母,一直沒有能力找準“尊重而不放縱”的界線。
同時,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謙卑”和“覺得自己不重要”也是有區(qū)別的。比如說,少林寺那位掃地神僧,他是謙卑的,但他也沒覺得自己不重要,這是個悟道之人。他到了真正的關鍵時候,還是會主動站出來,而不是被迫站出來的。然而虛竹,幾乎在他生命里所有的重大時刻,他都是被迫站出來的。
曠智勇老師:身心靈導師、完形心理治療師、好睡堂道主、長藝資訊聯盟董事長。?二十年來,師從數十位頂尖西方心理學大師,印度靜心導師、道家內丹師父、佛家禪師及中西醫(yī)大家。致力于體證及推廣以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佛家自觀自 在、慈悲為懷的生命態(tài)度為本,心理學及醫(yī)學的身心調整方法為手段,幫助自己及有緣人以最當下的方式,經營好家庭、事業(yè),邁向身心靈的健康。
更多家庭教育的資訊請關注 公眾號 華夏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