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真不是裝x:《古典音樂一本通》書評

這個星期給大家帶來一本真正輕松的書,《古典音樂一本通》。

我讀書是有些輕微潔癖的,其中的禁忌之一就是xx天學會xxx,一本書看懂xxxx這類書名的書。但是這本《古典音樂一本通》是個例外(好像也是唯一的一個例外)。作為多年的音樂愛好者,我對古典音樂有過很多零零星星的美妙體驗。能有這樣一本書來幫我梳理一下這個領域的脈絡,我是很感激的。

這本書按分類屬于一個被稱為“文普”的類別,名字是從“科普”借鑒過來的。現在市面上這類書的數量不少,而且還在不斷的增長之中。雖然書的質量良莠不齊,但是我是很高興看到這個趨勢的。我們這代人,包括我們的父輩,都是有人文教育缺失的。如今可以通過這樣的門檻比較低的書籍做一些彌補,過后或進一步探究或淺嘗輒止,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理性思維和科學技術在過去的幾百年里徹底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可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還是和最初的人類一樣,渴望得到認可,渴望志同道合的朋友,渴望美好的愛情,渴望幸福簡單的生活。這些生而為人的非理性訴求,只有人文和藝術能幫助我們。Don’t get me wrong,我自己就是一個技術工作者,我不反對科技改變世界的雄心壯志。但是每當我看到街上手挽著手卻各自看手機的情侶,就會產生“我們究竟都干了些什么”的疑問……扯遠了,我的意思很簡單:有一些人文學科的知識是會讓我們生活得更好的。今后我會嘗試多為大家推薦一些優秀的“文普”書(不客氣!lol)

回到本書。本書的作者阿申,是我家鄉一個調頻電臺的一檔叫《阿申愛樂》的節目的主播。在知道這個信息以后我非常努力的回憶了一下小時候聽調頻收音機的時候有沒有聽到過這個節目。在腦中閃過了各種點歌臺和情感咨詢節目的碎片之后只能宣告放棄。書的風格非常風趣,名人小故事不斷。但同時對知識的整理也做的不錯,下面我會帶大家領略到。

這本書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按時間順序講述了古典音樂的各個時期的作曲家和作品的特點: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時期、近現代音樂。如果你只有10分鐘,可以看一看古典時期叫“古典不古板”的那一節,了解古典音樂的全貌:

狹義的古典音樂:

西方音樂史具有很清晰的發展脈絡,大致可分為“古代音樂”(以古希臘及古羅馬為代表)、“中世紀音樂”(約十世紀至十四世紀)、“文藝復興”(約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1600—1750年)、“古典時期”(1750—1830年)、“浪漫時期”(1830年至十九世紀末)、“近現代時期”(二十世紀初至今)。不難發現,西方音樂史上有一個時期就叫做古典時期,以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巨匠巴赫去世(1750年)到貝多芬去世(1828年)為標志,而這一時期創作的音樂便稱做古典音樂。

古典時期的音樂具有很鮮明的色彩,其核心實質就是平衡性與規律性。所謂平衡性,就是由巴洛克時期復調音樂強調的對比(由于各聲部之間互為模仿,相似度高,故只能通過對比的方式區分主次)轉為主調音樂中各次要聲部服從主要聲部的平衡,從而達到理想的和諧狀態。所謂規律性,即音樂的發展變化有規可循、有章可依,主要體現在曲式與旋律上。一般而言,古典音樂的曲式結構如同中國古代的八股文,有嚴格的格式規范,絕不能逾越(如奏鳴曲式中各部分構建的銜接轉承、協奏曲各樂章華彩樂段的運用等),這種規范到了浪漫時期尤其是近現代,能夠老老實實遵守者已是鳳毛麟角了;在旋律上,絕大多數古典音樂都具有周期性反復的特點,亦即每兩小節(或是兩小節的倍數,如四小節、八小節)反復一次。

廣義的古典音樂:

廣義的古典音樂其實就是經典音樂之謂。在這里,“年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許多現今仍在流傳的古典音樂,當年也許并不怎么起眼,但是經過時光的淘洗,越來越顯其價值。如巴赫的音樂在其去世近百年后由門德爾松發掘推廣才為世人所知。歷經祖祖輩輩各色人物反復質疑討論之后仍保存下來的東西,一定有其存世的理由。

再者,作為人為的劃定,古典音樂總是與通俗音樂相對而言的。這兩大陣營彼此是敵人,仿佛具有不同戴天的仇恨,非要拼個你死我活不可。其實,從音樂發展史上看,隨著社會環境及人的生活狀態的改變,其對音樂形式與內容的追求也在不斷地調整。那些當年俗不可耐的流行音樂,也許很多年后就變成古典音樂了。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在歌劇與交響樂大行其道的維也納,只能算作是流行音樂,但在今天卻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古典音樂。必須指出,并不是所有的麻雀百年之后都能變成鳳凰,流行音樂變古典音樂是有前提條件的,即必須具備音樂藝術的所有屬性,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并為不同時代的人們樂于接受。

這狹義廣義兩種理解說清了兩件事情。一方面,廣義的古典音樂,解答了我們究竟什么是古典音樂的疑問。答案其實可以歸納成我非常敬重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張精冶老師跟我們說過的一句話:“古典音樂在兩百年前也是流行音樂,只是它們經歷了時間的考驗今天被我們聽到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從英語更準確的翻譯也許應該是“經典音樂”。但是這種“時間的考驗”也是有“準考證”的。古典音樂家們在內心其實有一個隱性的共識:所謂音樂,只能是樂器演奏。也就是說唱歌不被認為是一種純音樂,而是音樂與文學的雜糅,是一種相對來說更淺的藝術形式。本書中也提到:

這種觀念在古典音樂家心里根深蒂固,只是通常不表露出來,怕招人嫉恨。

按這個意思,周杰倫以后成古典音樂家夠嗆,但是久石讓就還有戲。正經的說,這種看法是不無道理的。從我個人的體驗來看,聽歌曲尤其是聽通俗歌曲的時候,由于歌詞的存在體會到的往往都是非常具體和直白的情感,沒有很多的層次和空間感,比如周杰倫的《告白氣球》里方文山會寫

親愛的 愛上你 從那天起
甜蜜的很輕易
親愛的 別任性 你的眼睛
在說我愿意

這已經把意思基本寫死了,留給聽眾唯一的發揮空間就是這個“親愛的”長什么樣。不少現代通俗音樂作品還會配上MV,讓你連腦中對人物的想象都省了。

但是聽古典音樂的感受卻是非常抽象和多層次的。比如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盡管主題的旋律非常容易follow,讓人一瞬間就能有一種發自心底和全身的共鳴(傳說中的聽得起雞皮疙瘩…)。但是你確很難具象化,或者說去描述這段旋律給你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畫面,以及為什么你會覺得這段旋律會“這么好聽”。這一點和哲學、佛學領域對語言的看法是相輝映的。維特根斯坦就曾經在《邏輯哲學論》里討論了語言的一些意象功能和局限性。《老子》和禪宗佛教也認為語言很多時候都是我們對“真實”的認識的一種障礙。

簡單的說,古典音樂的魅力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種抽象的美感,把具象化的東西留給了聽眾自己的體驗和想象。所以聽古典音樂是一個創造過程;相反帶歌詞的通俗歌曲,會嘗試為聽眾明確的表述具體的情緒和畫面,讓聽眾產生直接共鳴,更注重簡單直接并且準確的情感表達。

另一方面,狹義的古典音樂,則幫我們梳理了古典音樂的各個發展階段,如代表的音樂家,曲式和和聲手法的變化,以及一些大家熟悉的音樂作品。

  • 古代音樂
  • 中世紀音樂
  • 文藝復興
  • 巴洛克時期:巴赫、亨德爾、維瓦爾第;復調音樂;《勃蘭登堡協奏曲》《四季》《彌賽亞》……
  • 古典時期: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主調音樂、規范化曲式;《安魂曲》《月光》《悲愴》……
  • 浪漫時期:舒伯特、門德爾松、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德彪西;突破曲式的限制、表現個性;《天鵝湖》《卡門》《勃拉姆斯G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近現代時期:勛伯格、肖斯塔科維奇、斯特拉文斯基、拉赫瑪尼諾夫;無調性音樂、實驗性音樂;《華沙幸存者》《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春之祭》……

順著這個脈絡,這本書里介紹了各個音樂家的生平,各類軼事,提到了他們的代表作。大致跟下來一遍,即使什么都沒記住,也會領略到古典音樂世界的宏大和深邃。如果能找到書中提到的作品聽一聽,就會有更多的體會了。

后面的幾部分工具性相對強一些,我也就不詳細介紹了:第二部分簡單綜述了兩個支線:歌劇,和樂器;第三部分是按作曲家索引的作品賞析(這部分有個遺憾是提到的作品都沒有編號。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有不少賞析的作品沒有找到);最后一部分講了人在生活中聽音樂的歷史、禮儀等等。大家如果能抽出碎片時間讀一讀,也會有不少收獲。

最后談一下讀這本書的兩個和主題無關的體會。

第一個是作為一本按時間線記敘的書,這本書的第二章”巴洛克時期“在時間上就已經到了17世紀,和中國的康熙雍正乾隆“清三代”的時間接近。這是讀西方的人文藝術歷史非常有意思的一個地方。他們往往在希臘的輝煌過后,就只能草草交代幾句自己不幸的“黑暗年代”,然后快進一千多年才有新的話題可以延續。這種現象在我讀過的西方哲學、心理學、甚至是數學歷史的書里都非常的一致。我們都知道這一千多年的中世紀是怎樣的一段歷史,但是如果你讀慣了中國歷史,習慣了在書籍閱讀過程中經歷”線性“的時間流逝,就還是會唏噓西方這一頁一千年的白紙,然后感嘆他們在如此短暫的數百年里取得的成就。

第二個是作者在書中穿插的名人小故事帶來的。通過這些故事我體會到古典音樂家們,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等等這些名字背后,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和我們一樣的凡人。他們也有的性格平和有的乖戾易怒;也有的從一而終有的有”生活作風問題“;他們也有的委身權貴,有的經濟困難;他們也有的運氣不好娶到揮霍無度的老婆或是河東獅吼的悍婦;他們也有染上疾病遇到庸醫結果落下終身的病根。當”神“成為”人“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有更多的同理心去體會他們的作品里蘊藏的生活境遇和社會環境。更重要的是,我從這些生活的細節里感受到人類傳承和發展的不易和偶然性。即使是三歲就能參與弦樂四重奏的莫扎特,也沒有一出生就全身放光百毒不侵。回溯歷史我們總是很容易的在人群里發現那些最杰出的,改變我們今天生活面貌的人。可是如果回到當時,你會不會嫌棄隔壁的一個小孩總是弄出一些你聽不懂的怪聲音,弄得自己睡不好覺?如果你跑到隔壁去敲門把那孩子大罵了一頓,從此你的日子就清凈了,可是你會不會就改變了歷史?所以對那些我們不理解的瘋子們,也許我們也應該多一點耐心和謙卑吧。所謂的”正常“,很多時候是對時代發展的阻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