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襄公其人
話說,宋桓公生病。
太子慈父對桓公說:目夷賢能而又年長,仁厚愛人,希望您能立他為君。
于是宋桓公就來找目夷。
目夷說:太子說我仁厚,但是能夠把推辭國君之位,還有人比得上太子嗎?看起來,太子比我賢能,況且廢黜太子,這是不合禮法,我不會當國君的。
于是太子慈父登上國君之位,是為宋襄公。
第二年,宋襄公參加葵丘之盟。
葵丘之盟上,齊桓公的霸業給宋襄公留下深刻印象。套用劉邦的一句話就是
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ā陡咦姹炯o》)
對于宋襄公而言,齊桓公就是偶像。而且宋襄公和齊桓公是有親戚關系的。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齊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強之。生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左傳》
如果還記得,當年的宣姜,我們知道,宣姜被齊襄公逼迫和“兒子”衛昭伯通奸,其中齊子是齊桓公的小妾,宋桓夫人是宋襄公的生母。所以多少有點關系。
對于這個親戚,齊桓公也是十分愛護,非常信任。
我們講過,齊桓公的太子,太子昭就是委托宋襄公,讓他即位。
這可以說非常信任,托孤托到外國,真是前無來者。
宋襄公不負齊桓公的囑托,順利掃平太子昭在齊國的反對勢力,讓他為君,是為齊孝公。
宋襄公也有雄心壯志,他也想跟齊桓公那樣。于是他就謀劃。
我們講過,這個春秋霸主,有點是婊子還要立牌坊,自己私心要用一層層道義包裹起來。
齊桓公的口號是尊王攘夷,剛好切準了當時政治格局。
于是宋襄公打出口號,兩個字,“仁義”。
這個口號,你不能說不好,但是比較假大空,但是口號是一部分,這個如何實施是另一回事。
2、衛國之事
冬,邢人,狄人,伐衛,圍菟圃,衛侯以國讓父兄子弟,及朝眾曰,茍能治之,毀請從焉,眾不可,而從師于訾婁,狄師還。
話說,齊桓公存邢救衛之后,衛國是安穩了一段時間。結果刑國聯合狄國,真是沒有永恒的敵人。攻打衛國,圍住菟圃。
衛文公把國君之位推讓給父兄子弟。
衛文公說:如果誰能治理國家,請允許我跟從他
朝廷上眾臣一致反對。于是衛軍擺開陣勢應戰,狄軍退走。
秋,衛人伐邢,以報菟圃之役,于是衛大旱,卜有事于山川,不吉,甯莊子曰,昔周饑,克殷而年豐,今邢方無道,諸侯無伯,天其或者,欲使衛討邢乎,從之,師興而雨。
第二年,公元前641年,衛國伐邢國,報仇。
結果這時,衛國大旱,祭祀山川,占卜,結果不吉利。
衛國大夫寧莊子說:從前周王室發生饑荒,戰勝了商紂王,就豐收??雌饋恚F在刑國無道,我們應該討伐他。
結果興兵攻邢,就下雨了。
秋,齊狄盟于邢,為邢謀衛難也,于是衛方病邢。
結果第二年,公元前640年,齊國會盟刑國,衛國開始慌了。
講這個,當然不是說衛國,刑國,打架打的歡。而是說,自命自己為霸主的宋襄公,在這次戰爭幾乎都沒有出現,這個時候干嘛呢?爭霸,沒工夫理這兩國。
3、首次會盟
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鄫子會盟于邾,己酉,邾人執鄫子用之。
公元前641年,齊桓公死后,中原大地,政治真空,急需一位霸主登場。于是宋襄公當仁不讓,在曹國,召開會盟。
這次會盟,宋國、曹國、邾國,鄫國這些國家參加,既然是第一次,正所謂萬事開頭難,當然會盟很不成功。
宋人執滕宣公。
宋國拘捕滕宣公,可想這次會盟,滕宣公肯定干了什么不讓宋襄公滿意的事情。
而鄫國因為東夷之事,導致壓根沒來,搞得邾國把鄫國國君拘捕起來,押到宋國,聽憑宋襄公處理。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屬東夷,司馬子魚曰,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況敢用人乎,祭祀以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饗之,齊桓公存三亡國,以屬諸侯,義士猶曰薄德,今一會而虐二國之君,又用諸淫昏之鬼,將以求霸,不亦難乎,得死為幸。
宋襄公于是讓邾國人殺了鄫子,去祭祀睢水的神靈,想要東夷諸國歸附。
司馬子魚說:用活人獻祭,真虧你想的出來。齊桓公保存三個國家,尚有人說他薄德。現在一次會盟,傷害兩個國君,您還想憑借這種行為來使諸國歸附嗎?還想以此稱霸?
并且同年,攻打會盟的東道主,曹國。
宋人圍曹,討不服也,子魚言于宋公曰,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詩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今君德無乃猶有所闕,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內省德乎,無闕而后動。
宋國圍住曹國,討伐曹國不肯順服。
司馬子魚說:當年周文王聽到崇國昏聵,于是發兵攻打,結果沒有攻取。于是周文王退兵,修政政事,再次發兵攻打,這回打下來了?!对娊洝氛f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就是告訴我們,禮制要從小處出發,推廣到整個國家,甚至天下?,F在國君你德行還所欠缺,現在攻打,看來不妥。
宋襄公對于這兩次勸告,都沒有聽取。他就堅信一點,齊桓公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當年齊桓公第一次會盟,因為遂國不來,于是齊桓公滅了遂國。憑什么他可以,我不可以。
所以,宋襄公有點愚蠢,齊桓公稱霸不是通過殺人樹威達成的,這是列國的時代,小國聯立,你應該籠絡他。
于是在宋襄公攻打曹國以后,陳國,蔡國、楚國、鄭國在齊國會盟,來懷念齊桓公的仁德。
陳穆公請修好于諸侯,以無忘齊桓之德,冬,盟于齊,修桓公之好也。
冬,會陳人,蔡人,楚人,鄭人,盟于齊。
但是這次懷念桓公大會,楚國人特別顯眼。
畢竟楚國是齊桓公霸業的最大威脅。
于是這時的政治勢力,由于齊桓公死后,楚國的強大,成為中原國家歸附的對象。
鄭伯始朝于楚,楚子賜之金,既而悔之,與之盟曰,無以鑄兵,故以鑄三鍾。
齊桓公剛剛死,靠近楚國的鄭國,開始歸附楚國?;境蔀槌闹性母綄賴?。
楚國人很高興,給了鄭國銅。銅可是很稀有的東西,先進生產力的體現。
對于自己偶像的大會,結果宋襄公被排除在會盟對象中,對于宋襄公是一個打擊。
4、秦并梁國
我們講過當年夷吾逃難,逃到了梁國,梁國很早就臣服于秦國。
梁伯益其國而不能實也,命曰新里,秦取之。
梁國的君主開疆拓土,卻不把百姓遷進去,命名為新里。結果被秦國占領了。
梁亡,不書其主,自取之也,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處,民罷而弗堪,則曰,某寇將至,乃溝公宮,曰,秦將襲我,民懼而潰,秦遂取梁。
公元前641年,梁國滅亡?!蹲髠鳌氛f它,自取滅亡。因為梁國國君大興土木,屢次筑城,而沒有人居住,百姓不能忍受。
梁國國君說:敵人要來了
于是國君在宮室外挖深溝,說:秦國要來襲擊我國
百姓害怕而潰散,秦國就攻占了梁國。
我們看這段描寫,很奇怪。
我們分析一下梁國敗亡的原因。
其一、大興土木。大興土木是不是梁國滅亡的原因?我認為不是,要知道君主都愛大興土木,齊桓公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后面講,筑城是為了君主謀私利,可見上下之情被切斷。
其二、梁國國君說敵人來了,按道理來講,應該君民更加團結。我們講過恐懼能夠凝聚一個組織,不是嗎?
但是這句話是有前提的,就是一個組織必須,上下信任體系穩固,才能發揮作用。否則,恐懼非但不能凝聚集體,集體會因為這樣作鳥獸散。
無論大組織,還是小組織,建構一個信任體系,是重中之重。一個組織為什么要制定規則,無論是誰都要遵守?因為只有這樣,信任才能出現。
我們用一個極端例子,比如在戰場上,如果大家都守規矩,那么戰友之間,信任就能構架出來,戰斗力才能提升。否則有一個逃兵,別人一看他逃了,信任體系立刻破裂,戰斗力怎么出現,所以對待違背規則的人,是一門學問。
故孔明揮淚斬馬謖。(《三國演義》記載)
想當年,荊軻刺秦,秦王宮外的士兵無一人相救,看起來是惡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只有這樣的秦軍,才能一統天下。始皇死了,還有另一個“始皇”。秦軍敗了,可就沒有另一個秦軍啊。
5、楚國伐隨
隨以漢東諸侯叛楚,冬,楚斗谷于菟帥師伐隨,取成而還,君子曰,隨之見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詩曰,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公元前640年。
隨國以東漢東諸侯國,背叛楚國。不明白為什么?
楚國子文伐隨,凱旋。
君子說:隨國被攻伐,是因為他不自量力。量力而行,過錯就會少。成敗在于自己,還能在于別人嗎?
君子說的這番話,看起來對于隨國還不太合適,但是對于上文的梁國倒是合適的緊。
6、鹿上會盟
宋襄公于是痛定思痛,找尋失敗的原因。結果找錯了。
他沒弄明白霸主的含義是什么?國力強大只是必要條件,還有一個充分條件,我們曾經(【老秦人的故事】7、龍起東方,19)講過,這里再提出來。
親有禮,因重固,間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
說白了,通過自己的實力,代行天子之道,奉天討不義。
當然這只是宋襄公對局勢的判斷失誤。一個歷史原因,在于,宋國的特殊身份。
宋國是公爵國,是五等爵最高的,為什么給他這么高的爵位呢?
正所謂早革命不如晚革命,革命不如反革命。宋國的開國之君,是
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
武王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
微子是商紂王的兄長,作為商朝遺民,周武王通過分化商朝遺民的勢力,鞏固政治。
但是對于宋國,天子并不放心,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于是在宋國周圍,一堆姬姓諸侯國。
所以宋國稱霸先天不足。宋襄公稱霸必然要比周人還要講禮儀,否則何以服天下?
于是宋襄公決定大會諸侯。
魯國的大夫臧文仲說
宋襄公欲合諸侯,臧文仲聞之曰,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
讓自己的愿望服從別人是可以的,但是讓別人服從自己的愿望是很難的。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輸入到他人那里,及其困難。
二十一年,春,宋人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于楚,楚人許之。公子目夷曰,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幸而后敗。
公元前639年宋國準備鹿上之盟,請求楚國人參加。目的很明確,完成南北和談。
宋襄公覺得,我要是能把促成南北和平,那么我就是響當當的天下霸主。
公子目夷說:國君你三思而行啊,我們宋國不是大國,而楚國實力之強連齊桓公都難以控制,如果召開會盟,你這么控制話語權?話語權是由實力決定的,小國去爭做霸主,這是禍患啊。
宋人,齊人,楚人,盟于鹿上。
這次規格就很高了,一個是宋國,一個前霸主齊國,一個是楚國。齊孝公畢竟是宋襄公立的,不敢不來。會上,宋襄公自命霸主,并且要求楚國人尊他為霸主。
這年秋天,宋襄公召集楚、陳、蔡、鄭、許、曹會于盂。
目夷說:禍端就是這里,國君的欲望太過分了,怎么能受得了呢?
楚國來了,他的小弟陳國、蔡國、鄭國、許國都來了。
但是齊國、魯國沒有來。
于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楚國直接抓住宋襄公,并且率兵攻打宋國。宋襄公霸主沒當成,變成了人質。
這年冬天,釋放了宋襄公。
楚國的想法,不如讓宋國成為楚國的附庸,結果沒有達成。
司馬子魚說:看起來,國君并沒有吸取經驗。
宋國第二年,率兵攻打鄭國。
子魚說:禍患就在這
秋天,楚國率兵攻宋。襄公于是應戰,子魚說:天棄絕商很久了,不可應戰。
齊桓公都沒有敢跟楚國打,宋襄公不揣冒昧。
7、泓水之戰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在泓水展開戰斗。
宋國擺好陣勢,楚國軍隊還沒完全渡過河來。
子魚說:他們兵多,我們兵少,敵人還沒完全渡過河,趕緊攻打。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孫子兵法 行軍篇》)
宋襄公的回答,出人意表。
宋襄公說:那可不行,我們是仁義之師。
楚國渡過河,還沒有擺好陣勢。
子魚說:現在楚國人還沒有擺好陣勢,感覺攻打他。
宋襄公不肯。
楚國此時,陣勢擺好了,于是兩軍交戰。
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
宋國人都埋怨宋襄公。
宋襄公說:那可怪不到我,正所謂君子不殺害受傷的敵人,不擒獲老人。古時候用兵之道,不考險阻取勝。雖然我是商朝的后代,可是不能進攻還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子魚說:對于強勁的敵人,遇到險阻還沒有擺好陣勢,這是天助我也。利用敵人受阻的機會進攻他們,難道有錯嗎?無論如何,面前都是敵人,即使是老人,也要擒獲啊。訓練士兵,教給他們擊敵的方法,難道不是為了擊殺敵人的嗎?如果可憐敵人,還不如投降。戰場上時機是最重要的,敵人遇到險阻,就應該下令進攻。
這場仗,站在楚國人那邊贏得莫名其妙。
偉人曾經評價宋襄公說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當然也有人評價,宋襄公是貴族精神。
蘇軾更是洋洋灑灑寫了《宋襄公論》,我們摘錄幾段。
宋襄公非獨行仁義而不終者也。以不仁之資,盜仁者之名爾。
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襄公行王者之師,猶足以當桓公之師,一戰之余,救死扶傷不暇。此獨妄庸耳。齊桓、晉文得管仲、子犯而興,襄公有一子魚不能用,豈可同日而語哉。
用四個字概括,就是欺世盜名。把宋襄公和王莽并立,偽君子也。
我們也不妨給宋襄公一個評價,把宋襄公說成貴族精神,未免名不符實。
這涉及到一個史觀,就是成王敗寇。成王敗寇在現在看來,并不正確,但他確實反映了一些事實。
如果單單看泓水之戰,這一幕,確實有點貴族精神,但是從宋襄公整個生涯看,你看的出貴族精神?
哪個貴族,不吸取教訓的?哪一個貴族,完全不聽忠言的?
我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樣一個時候,就是明明知道自己犯錯了,也死不認錯。至少我有,為什么呢?自尊心強的表現。
宋襄公也是這種表現,他被楚國人拘禁,威脅自己國家,已經丟盡臉面了。所以他要去打鄭國,給楚國看。
楚國人來了,它不僅要贏,還有堂堂正正的贏。
他不是不知道,打仗要抓時機。但是在那種情況下,自尊心一上來,我也是殷商后人,對于楚國南蠻,必須堂堂正正地教訓他。
從前面宋襄公屢次不聽臣下勸告可以知道。
確實,自尊心強是貴族精神的表象,往往貴族會表現出自命不凡。但是貴族精神的內涵是一種榮譽感。
你除了是個貴族,你還是君主啊。這是你的責任,作為君主,本來就不應該打這場仗,這場仗是贏是輸,在戰略上,就已經注定了輸。
哪個貴族,會拋棄社會責任感呢?
所以宋襄公絕不是所謂貴族精神。
往往評價這個問題,有人就開始罵了。比如你反對貴族精神,你就是功利主義。一切利益至上。
首先我沒有反對貴族精神,任何人都有這種精神的追求。不說遠的,《史記》的作者太史公,就是一個貴族,他是史官,他身上有著濃厚的尊嚴。
但是它遭受宮刑,尊嚴喪失,難道他就去死,這才是貴族精神?沒有,他承擔起父親的責任。難道說責任就不是貴族精神的一部分嗎?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發、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報任安書》)
一個國君,連自己的國民的安樂都成問題的情況下,盲目攻打楚國,意圖成為霸主,這是什么貴族精神?對不起,我不知道,這種貴族精神有什么用。
作為貴族,責任是第一位的。
8、怪事連連
這件事情本不應該在這說,但是可以作為宋襄公失敗的注腳。
十六年,春,隕石于宋五,隕星也,六鷁退飛,過宋都,風也,周內史叔興聘于宋,宋襄公問焉,曰,是何祥也,吉兇焉在,對曰,今茲魯多大喪,明年齊有亂,君將得諸侯而不終,退而告人曰,君失問,是陰陽之事,非吉兇所生也,吉兇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
公元前644年,齊桓公最后時光。
這是宋國發生一次,隕石目擊事件。
從天上墜落五塊石頭。
并且六只鳥飛過宋國國都上頭的時候,退著飛過。
這兩件事很平常,一次是天文現象,一次就是風太大了。
這時恰巧周王室的內史來了。
于是宋襄公就問他,是吉還是兇。
內史說:今年魯國可能會有很多的喪事。明年齊國會有內亂。君王會得到諸侯的擁護,但是時間很短。
內史退下來對別人說:國君怎么能這么問。吉兇是由人決定了,又不是由天文現象決定。我只是不敢違背國君。
這個預言,果然非常正確。
齊國自不必講,齊桓公逝世,公子爭位。
而魯國這一年剛好季友逝世。
9、楚成難霸
話說,鄭國因為楚國的幫助,打退了宋國。
丙子晨,鄭文夫人芊氏,姜氏,勞楚子于柯澤,楚子使師縉示之俘馘,君子曰,非禮也。婦人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逾閾。戎事不邇女器,丁丑,楚子入饗于鄭,九獻,庭實旅百,加籩豆六品,饗畢,夜出,文芊送于軍,取鄭二姬以歸,叔詹曰,楚王其不沒乎,為禮卒于無別,無別不可謂禮,將何以沒,諸侯是以知其不遂霸也。
公元前638年,鄭文公為了感謝楚成王。
鄭文公讓自己夫人羋氏、姜氏犒勞楚國。羋姓是楚國的后代。
結果楚成王心情很激動,把宋國的俘虜和敵人的左耳給他們看,鄭文公的夫人看了就昏過去了。
因為古代戰爭計數,一般通過割耳朵。往往一場大戰下來,耳朵堆積如山。
接著,楚成王進入鄭國接受享禮。
九次敬酒,庭院里陳列上百件禮品,很多食品。
上公之禮……饗禮九獻。
一般對于上公,地位比三公還要高才用九獻。因為九,陽數也。是數字最大的。
享禮完畢,鄭文公讓自己的夫人羋氏送楚成王回營,并且讓自己的兩個女兒一起供楚成王享樂。
鄭國大夫叔詹說:楚王不得善終啊。禮節沒有男女之分,他怎么能善終?
諸侯們聽說此事,也覺得楚成王不能是霸主。
10、襄公病逝
二十三年,春,齊侯伐宋,圍緡,以討其不與盟于齊也。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在世上的最后一年。
齊孝公背信棄義,攻打宋國,圍住緡地,討伐宋國不去參加齊國的會盟。
這就是政治吧。宋襄公對不起任何人,沒有對不起你公子昭吧,當年要不是宋襄公,公子昭何德何能能當上國君啊。
可見齊孝公較他爸齊桓公差遠了,可見齊國自桓公以后,真是蕭條啊。
而宋襄公這年因為大腿的傷口復發,命喪于此。
夏,五月,宋襄公卒,傷于泓故也。
宋襄公一生,很難評價。
前期,推位讓賢,你不能說他假仁假義??赡墚敃r確實滿懷仁義之心看待這個世界。
但是隨著野心膨脹,意圖做霸主。更是為了發揚殷商的王業。
最后竟然完全不聽諫言。套用劉邦的一句話。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而宋襄公是有一子魚而不用。
既沒法安定國內的民眾,更無法讓天下諸侯歸附。
單宋襄公為什么能成為五霸呢?
其一、堪平齊國內亂
其二、會盟諸侯
11、攻伐陳國
秋,楚成得臣帥師伐陳,討其貳于宋也,遂取焦夷,城頓而還,子文以為之功使為令尹,叔伯曰,子若國何,對曰,吾以靖國也,夫有大功而無貴仕,其人能靖者與,有幾。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卒。
楚國派成得臣伐陳,因為陳國當兩面派,結果是毫無疑問的,被攻占下來。
子文希望成得臣為令尹。
大夫叔伯說:您要把國家怎么樣?
子文說:我希望用他安定國家,有了功勞卻不居高位,這樣怎么能有安定國家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