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心理是需要琢磨的,明白了用戶的心就知道在哪里發力,讓用戶自然而然地付費。
劉潤老師的《每個人的商學院》很有意思,也很好玩,里面講了很多“商業常識”,像一個個小把戲,具有魔力,把用戶圈住,讓用戶心甘情愿地掏錢。
我想記錄下這些小把戲,然后去逛超市商場時,或是淘寶類線上商城,可以觀察一下商家是如何一步步讓我付費的。
用戶最容易花錢的心理賬戶有三種:一是意外所得賬戶,比如說撿到的錢你會很快花出去,來得容易去得快;二是情感維系賬戶,比如在節日時需要給愛人、母親買禮物,這時就會變得大方起來,平時不舍得為自己花的錢,一談感情就舍得了;三是零錢賬戶,比如口袋里的100元鈔票,一直舍不得破開,一旦破開就會很快花完。
這里的意外所得不可計劃,但是可以變化一下,把“減稅”變為“獎金”,發獎金有種意外所得的感覺,人們往往會拿去買些平時舍不得買的東西。消費被激發。
比例偏見,變換比例,讓用戶覺得“超劃算”。
第一個方法是換購。比如買1000元的鍋送50元的勺子,可以變成買1000元的鍋加1元送50元的勺子。雖然看上去兩種方式差不多,但是在用戶心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消費者會拿50元與1000元對比,1元與50元對比,當然后者會讓消費者覺得特別劃算。你可以看看周圍是不是很多這樣的活動。
第二個方法是比例偏見的表現形式。
一大一小兩個盒子,裝同樣數量的餅干,小盒子里巧克力餅干與其他餅干的比例是1:20,大盒子里巧克力餅干與餅干的比例是10:200,如果讓用戶從兩個盒子里拿巧克力餅干,很多用戶會從大盒子里拿,因為覺得更容易拿到。這就是隱性比例。
還有很多商家打出“買1送7”的標語,就會讓人點開看看到底這是怎么樣的商品。用比例的方式呈現出來,會讓用戶覺得特別劃算。
很好玩有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