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行業(yè)注定是分散的,誰都不可能占據(jù)很大的市場份額,但做得好也能很優(yōu)秀,比如畫畫、開飯店。但是頭部市場完全不同,一旦成功就容易壟斷、一家通吃,比如音樂、比如今天的很多互聯(lián)網(wǎng)。
今天,不管你是否愿意,你都被卷入了一個“一切皆有經(jīng)營”、“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的時代。只不過,工商局注冊的那些公司都是有限責任,而你自己這家公司是無限責任。
現(xiàn)在組織不一定可靠,真正能靠得住的還是自己。所以你必須像經(jīng)營公司一樣經(jīng)營自己:構建自己的協(xié)作關系、塑造自己的產(chǎn)品和服務、呵護自己的名聲、把注意力投放到產(chǎn)出更高的地方,努力打造自己的競爭力。
過去,用來經(jīng)營公司,未來,用來經(jīng)營自己!
一、消費心理學
我們會把錢分門別類的存在不同的心里賬戶里。比如說,生活必要的開支賬戶,家庭建設和個人發(fā)展賬戶,情感維系賬戶,享樂休閑賬戶等等。雖然這些賬戶都是在一個大賬戶之下,但其實各個子賬戶都是獨立存在的。
運用場景:
1、巧克力廠家:宣傳時,將幾百塊的巧克力,放到情感維系賬戶里,會比放到生活必須開支賬號里面,消費者更有可能購買。
2、裝修公司:如果你能讓客戶明白,你的裝修方案會幫他省下4、5個平方米的面積,他就有可能會非常動心。因為他會覺得,你是幫他在買房的賬戶里面省了錢,而不是在裝修的賬戶里面多花了錢。
3、最為經(jīng)典的營銷案例就是鉆石。當價值并不高的鉆石與愛情綁定在了一起,從而價格飛漲。玫瑰花也有同樣的意味。
總結:如何影響消費者?你要改變顧客對你商品的認知,讓他從不愿意花錢的心里賬戶,轉(zhuǎn)移到愿意為此付錢的那個心理賬戶里面去,這個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可能曾經(jīng)很小氣的客戶變得非常大方起來。你的客戶其實并不是真的小氣,而是你的這個商品,并不在他愿意為此付費的那個心理賬戶里。所以說,在尋找合適的客戶的時候,要注意切入角度。站在用戶的心理角度思考,從而從最能打動用戶的角度出發(fā),這樣成交的可能性往往會大很多。像之前流傳的那個賣梳子給和尚的那個故事,切入的角度不同,當梳子的使用價值變?yōu)榧o念價值的時候,和尚也會接受這一點,從而可以成功的把梳子賣給和尚。
二、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什么是沉沒成本?人們在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僅是看這件事情未來對他是不是有好處,同時也會注意自己書不是在過去,已經(jīng)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這是一種非常有趣而頑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們稱之為叫做沉沒成本,也叫做協(xié)和游戲。
應用場景:
1、買衣服討價還價:賣衣服時,在店里反復挑選,反復試穿,不停的跟店員溝通。店員在你身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為了不讓這部分沉沒成本損失掉,可能會給你更多的優(yōu)惠。
2、跟客戶收定金:很多商業(yè)機構,在客戶稍微有一點購買欲望時,就會想法設法收客戶一點點定金,可能一萬元的東西只收500快定金。當客戶回到家里,購買的沖動消失,為了不損失500元的定金,很有可能就會購買你的商品。
3、兩個人結婚,舉辦隆重盛大的婚禮,投入了巨大的時間、精力、金錢等。婚后,如果鬧別扭想要分手,很可能會覺得再辦一次婚禮太麻煩,就不分手了。
總結:
第一:我們要認清沉沒成本其實沒有好壞區(qū)別,你可以把他叫做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花費。
第二,因為這種心態(tài)的頑固性,有目的性地制造對方的沉沒成本,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但是,最后我們還是要反過來說,你如果真的能夠克服這種沉沒成本所帶來的心理偏見,不被這種情緒所左右,將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業(yè)判斷。
為了以后的成交,可以刻意的去制造沉沒成本;而為了自己能夠更加理智的選擇,則要盡可能的去避免沉沒成本。其實這個概念無所謂好壞,全靠自己如何使用。
另外總結一些腹黑的案例:在與客戶聊天的時候,越是官職高的客戶,越是有自己引以自豪的方面。你只需要適當?shù)奶崞鹚麄兊纳瞄L點,然后他們說出自己的欲望之后,你只需要靜靜的聽適當?shù)纳钊胩釂枺麄儠囊婚_始的冷漠變得如滔滔江水一般向你展示個不停,因為他們確信你會是個很好的聽眾,而且你會是他的忠實粉絲!也就是他們越給你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東西,他們就會給你更多!還有兩性關系,一方投資太多,越會舍不得放手~所以有時候看到有一方很果斷,可能是看開了沉沒成本。 作為一名銷售,多見見客戶,讓客戶在自己身上花費時間,偶爾請客戶幫個小忙,這些應該都會增加客戶的沉沒成本,這對成交是有益的。
最后:如何克服沉沒成本?對已付出的資源不再計入成本。
三、貴和便宜,是相對的
概念:比例偏見。比例偏見是指,本來應該考慮數(shù)值本身的變化,但是人們更加傾向于考慮比例或者倍率的變化,也就是說人們對比例的感知,比對數(shù)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
案例1、與1000元的鍋、送五十元的勺子方式相比,加一元換購50元勺子的方式,更容易打動消費者。
場景2、200元的4G內(nèi)存條,顧客單獨購買的可能性很小,附加在電腦上,4G內(nèi)存的電腦4800元,8G內(nèi)存的電腦5000元,電腦性能提升一倍,只需要多加200元,消費者會覺得特別的劃算。
小結:第一,促銷時,價格低的商品用打折的方式,可以讓消費者感到更多的優(yōu)惠感,而價格高的商品,可以用降價的方式讓消費者感到優(yōu)惠。
第二,用換購的方式,讓消費者在心理上把注意力放在價錢變化比例很大的小商品上,這樣會產(chǎn)生很劃算的感覺。
第三,把廉價的配制品,搭配在一個非常貴的東西上面一起賣,那相對于單獨賣這個廉價商品,會更容易讓消費者感到價值感。
讓你感覺占便宜了,是商家的基本功。讓你覺得占大便宜了,是真正的高手。
四、得到100元,可以彌補失去100元嗎?
概念:損失規(guī)避。得到的快樂其實并沒有辦法緩解失去的痛苦,心理學家把這種對損失更加敏感的底層心理狀態(tài)叫做損失規(guī)避。甚至有科學家研究出來,這種損失所帶來的負效作用是同樣收益所帶來的正效作用的2.5倍。(心理上感受到等量失去的痛苦大于等量收獲的喜悅)
場景一:家具商場要收取20元的配送費,直接收取會觸發(fā)消費者對于損失的厭惡心理,可以換種做法,將20元的配送費增加到產(chǎn)品中,如果不需要配送,還可以便宜20元。
場景二:消費者買家具時,會擔心壞了怎么辦。可以換種做法,提供7天無理由退換,消費者購買回家后,如果不是因為商品質(zhì)量有問題,來退貨的人是寥寥無幾的。
場景三:消費者很喜歡你們的沙發(fā),想要買,但是家里已經(jīng)有了一個,丟掉太浪費了。你可以提出以舊換新的服務,舊沙發(fā)低值800元,這比你直接在沙發(fā)上打800塊錢的折扣,對消費者來說更有有貨。(一旦擁有,即害怕?lián)p失)
小結:1、用換購(以舊換新)的方法來替代打折的方式。
2、用獲得的表述框架來替代損失的表述框架
3、條件成熟的時候,你說不定可以試著大膽推出無理由退貨服務。
實際應用: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在某一年的收益并不理想,往年年終獎沒人都有2000+,那一年最多人均200,老板不知道怎么公布這一消息,最后放出消“效益不好要裁員”,之后公司人心惶惶,過了幾天之后公布消息“公司決定無論多大虧損都不裁員”,并且沒人發(fā)200元年終獎作為鼓勵,所有員工歡呼雀躍,認為來到了一個好公司,有一個好老板。
菜根譚里面的一句話:恩宜先淡后濃,先濃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先嚴后寬,先寬后嚴者,人怨其酷。
贈品不好,是經(jīng)典案例。贈送了,是得。發(fā)現(xiàn)不好用,是失。得不抵失,贈品不好,不如不送。學習,一定要抽象出背后的規(guī)律,而不僅僅是;啊,原來是這樣!
五、拉個墊背的,顯示你更便宜
概念:價格錨點。消費者在對產(chǎn)品價格并不確定的時候,會采取兩種非常重要的原則,來判斷這個商品的價格是否合適。第一個原則,避免極端;第二個原則,權衡對比。
案例:出差住酒店,選擇酒店上網(wǎng)付費方案,一個是80元1小時,一個是105元1整天。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105元1整體的方案,付費后立刻發(fā)現(xiàn),80元唯一存在的價值,就是讓我覺得那105元非常劃算,80元就是所謂的價格錨點。
場景一:原來只有1399和2288兩款凈水器的時候,大家都買1399的那款,而你特別想賣2288那款。最簡單的辦法是,讓生產(chǎn)部門再去生產(chǎn)一款4399的凈水器。這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2288的版本會賣的比以前好很多。
場景二:假如你有個體檢的產(chǎn)品是600塊,如果你這樣說:您一年愿意花6000元的價格來保養(yǎng)您的汽車,為什么不愿意花600元來保養(yǎng)您自己呢?很可能會打動很多人。這會讓客戶覺得,我花6000塊保養(yǎng)車子,難道人還不如車子嗎?這時候,600塊的體檢方案,價值感就會非常明顯。
總結,引導購買的兩個原則。
第一:避免極端。就是在有3個或者更多選擇的時候,很多人不會選擇更低或者最高的版本,而更傾向于選擇中間的那個商品。
第二:權衡對比。當消費者無從判斷價值是高還是低的時候,他會去選擇一些他認為同類的商品去做對比,讓自己有一個可衡量的標準。
消費者其實并不真的是為商品的成本付費,他是為商品的價值感而付費。價格錨點的邏輯,就是讓消費者有一個可對比的價格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