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定律指出:價格提高,商品需求量減少;價格降低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會增加。這當然符合大部分認知,可是股票卻似乎是一個逍遙“法”者,價格一旦變高,買入增加,價格一旦變低,買入減少。買家對于股票價格變化而做出的行為,與需求定律似乎相悖。
想要對股票這種“不正常“”的行為有一個清楚正確的認知,分清兩個概念是必不可少的——需求與需求量。下面的需求曲線圖可以直觀解釋著兩者的關系。需求量是需求曲線上的一個點——某一種價格對應的需求數量,即圖中的q點,需求指的是整條需求曲線,反映的是一種產品需求量與價格之間的整體關系。
該圖價格作為自變量是縱軸,需求量作為因變量是橫軸,與傳統的自變量和因變量橫縱軸的選擇稍有不同。從圖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價格越高,需求越低,價格越低,需求越高。在需求曲線確定,即它的斜率確定的時候,價格的變動引起的需求量的變動都是在同一條曲線上進行的。這句話可以理解替代品的價格、互補品的價格、消費者規模、消費者的偏好、消費者的預期和消費者的收入水平這六項其他條件都不變的時候,價格決定需求。而當其他條件改變的時候,需求曲線必然改變,可能是需求曲線的斜率發生改變,也可能是需求曲線的位置發生改變,總之需求曲線進行了移動。
當其他條件不變的時候,價格決定需求量;當其他條件發生改變時,需求曲線移動。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股票的問題。一只股票(A),價格上漲,買的人反而多了,是因為存在“其他條件”,比如說投資者預期該股票的價格還會上漲,有錢可賺。而正是因為“投資者預期”這個“其他條件”的加入,雖然投資者面對的還是同一只股票,但它在實質上已經不是先前的那只股票了,是價值不同的股票(B)。反映在需求曲線上就是需求曲線上移了,此時的這只股票對應的是一條位置更高的需求曲線。
因為需求曲線變高了,在同樣的價格下,需求量增多,從圖上來看就是需求量從Q0增加到了Q1。股票并不是需求曲線的逍遙“法”外者,此時需求定律依然適用,只是需求曲線因為加入了對市場的預期已經不是原來的曲線了。
同樣,對于奢侈品,人們越貴越買的這種現象也是因為消費者處于一條位置更高的消費曲線上。
我們現在來拓寬一下外延,思考一個從1845年就產生的關于需求定律是否使用的問題——吉芬商品。英國人吉芬于19世紀發現,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土豆價格上升,但是土豆的需求量卻反而增加了。這一現象在當時被稱為"吉芬難題"。這類需求量與價格成同方向變動的特殊商品以后也因此被稱作吉芬商品。
在我看來,世界上不存在吉芬商品。第一,愛爾蘭當時發生了災荒,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預期土豆的價格會越來越高,預期使需求曲線向上移動,相同的量有更高的價格。和股票類似,其他條件(消費者預期)已經改變了,對于土豆的需求已經是一條新的需求曲線。
第二,土豆是當時唯一的糧食,沒有替代品,這同樣是其他條件改變的一個表現。第三,土豆的購買者一定是那些還有購買力的人,沒錢買的人只能選擇餓死。這同樣符合需求第二定律——隨著時間的推移,需求對價格的彈性會增加(彈性增加即選擇的空間變大,能找到更多的替代方式)。當價格越來越高時,死亡也是對需求的一種替代,看看災荒年代被餓死的人就知道了。結合以上三點,我認為出現吉芬商品的出現因為其他條件改變導致需求曲線發生移動,雖然價格看起來變高了而需求量還增加,但價格與需求量實際還是處于同一條需求曲線上,只不過不是曲線A而是曲線B罷了。這里,我贊同張五常先生的豪邁之言:天下沒有吉芬商品!
在文章中我們已經討論了股票、奢侈品和吉芬商品這三個假的逍遙“法”外者。若你還能找到新的“吉芬商品”,請先不要看需求量的改變,而要先看需求曲線是否移動,即其他條件是否發生了改變。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需求定律對于你不再是個“疑人”,那就大膽地用吧。需求定律可以用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最簡單的就是當某件商品價格變貴了,人們就會減少對它的需求,會去尋找新的替代品。有人說像鹽這種生活必需品就不符合,多貴都要吃。2塊一包要買,200買,2萬你買嗎?20萬買不買?這個時候,你或許就要考慮用一種新的東西來代替鹽的作用了。
價格提高,需求量就會減少。所以,一開始就要對產品進行合理的定價,不能后面再隨意加價或降價。如何合理地定價呢?產品本身的成本肯定是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但真正決定價格的是什么?是需求。 成本決定價格這種說法看起來合理,實則站不住腳。如果成本決定價格的活,那么世界上所有過時的東西都有市場,因為它們有成本。壞的燈泡賣給別人,有人要嗎?沒有。在問有人要嗎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是在考慮別人的需求。沒有需求,就沒有價格。需求決定價格,價格決定需求量。注意區分需求和需求量的差別。
從需求定理出發,我們首先就要做好品牌的定位。如果一開始定位在奢侈品,價格就應該定得高一些,畢竟很多人買奢侈品都是為了展現自己的財富。如果奢侈品賣出平民價,這件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還在一條曲線上嗎?人們甚至會懷疑自己買到了假貨。
品牌的定位與定價要根據需求定律進行合理的設置。同樣,我們股票時,就是在思考人們未來在那一方面的需求更大,而不是僅僅根據價格的高低。阿里巴巴每股股價高達124元,購買者還是前仆后繼,而有些股票股價1元每股都無人問津。正因為人們預期將來對網購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在一條更高的需求曲線上,人們愿意付出更高的價格。年輕人在選擇職業時自然也應考慮市場的需求,考慮加上了預期的那條市場曲線,那樣高薪離你就不遠了。
總結一下,需求定律沒有例外,“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考慮價格和需求量的關系時,不僅要看需求量隨價格的變化,同時要關注需求曲線是否發生移動。與市場有關的決定必須先考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