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漸起,為炎熱的廣東染上了一股涼意,也在提醒著人們,又是一年重陽時。每當這個時候,總會回想起兒時學過的古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插茱萸是我們熟悉的重陽習俗,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你不知道的重陽事兒。
1重陽為什么叫重陽?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所以又稱為“重九節”。漢中葉以后,儒家有了陰陽觀,并有六陰九陽的說法。九是陽數,所以重九也被稱為“重陽”。
此外,重陽節還是傳統節日里的“百變小魔女”,有許多別稱。登高節、菊花節、曬秋節都是指重陽節。而且因為“九”和“久”同音,寓意長壽,故重陽節也有老人節的稱呼,人們會在重陽節進行一些敬老活動。
2重陽怎么來的?重陽為什么要登高?
送行火神說
說到重陽節的來歷,不得不追溯到遠古時代人們對火的崇拜。《夏小正》中記載“九月內火”,意思是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大火星的退隱,讓古人充滿了不安和恐懼。因此,在“內火”時節,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到了后來,人們逐漸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不再盛行,但人們依然保留了舊俗,逐漸演變成了后世的重陽節。
祭祀上天說
還有一種說法是重陽節是為了表達對天帝和祖先的感激之情。《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即是說,在九月九的時候,要準備好祭品,祭祀天帝和祖先,以表達感激之情,繼而演變成了重陽節。
瘟魔傳說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汝南縣發生大瘟疫。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年輕人,他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桓景十分悲痛,下定決心要消除瘟疫。
他聽說東南山有個很高明的仙人,于是就前去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被桓景的恒心所感動,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教授他降妖之術。經過一番苦練,終于學有所成。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九月九那天,桓景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獨自留在村里和瘟魔搏斗,最后戰勝瘟魔。 從此,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驪山傳說
從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于是莊戶把他帶回了家。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早飯,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莊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莊戶人雖然不明就里,但覺得看看風景也不錯。
于是,九月九的時候,莊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登上驪山高峰去游玩。等他們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把他家所在的山溝都淹沒了。這事傳開后,人們形成了九月初九登高的習俗,并形成了重陽節。
重陽節雖然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傳統節日了,但是重陽節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和習俗多著呢。
各位看官在重陽登高之時,暢飲菊花酒,和三五好友分享這些有趣的故事,不知會否覺得傳統節日多了一份樂趣?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感受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意義。
我是陳年芝麻醬JC
我致力于用新的視角
將傳統故事和匠人精神傳遞給你
愿你也會沉醉于此
匠人巷
4.西服與旗袍,在他的裁剪下妖冶魅人。讓人沉淪于夜上海!| 許師傅
…
返回,點擊菜單欄回顧更多情懷與匠心。
歡迎匠人自主投稿或提交信息安排采訪
郵箱:sesamesoy@qq.com
QQ:3414477908
圖片:網絡
編輯排版:陳年芝麻醬JC
閱讀原文:http://mp.weixin.qq.com/s?timestamp=1509098977&src=3&ver=1&signature=jIwBjMsftr44NBofgHiffgsnl-uKxogK-hOabFLp169sFTjmCrvYftSuPC9PBVfWer3JePB6sRuY5OlyheIx8aRcz92aql-qkZoHTlhkOur2YVcn1jw4ISxuzoTJc0XSK7tuzv15mpN-QXkA1BeLpjnvGKM1htDTEwKYpLsP750=&devicetype=Windows-QQBrowser&version=61030004&pass_ticket=qMx7ntinAtmqhVn+C23mCuwc9ZRyUp20kIusGgbFLi0=&uin=MTc1MDA1NjU1&ascen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