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上大班的時候,幼兒園的各項內容似乎都在為上小學準備。老師時時刻刻都在提醒孩子們明年要上小學了,小學里每節課有45分鐘,而現在的每節課才15分鐘。開學第一天布置的作業就是回家練習寫自己的名字,每天到幼兒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自己的名字后面簽到。
寶寶一開始似乎有些擔憂,每天都在問:“媽媽,上小學都是不是都得能坐得住呀?媽媽,老師說幼兒園畢業就能上小學了,什么是畢業呀?媽媽,上小學是不是就得每天穿校服了呀?”
關于上小學的問題,似乎每天都會問。從一些問題里,也感受到孩子對上小學有種既期待又擔心的心理,期待上了小學能做很多現在做不了的事情,又擔心上了小學自己能不能做好。
跟班里別的家長在一起,大家問的最多的問題也是,你家孩子上學前班嗎?當然,有上的,也有不上的。具體上不上學前班,還是要根據自家孩子的情況來定。但是,不管上不上學前班,幼小銜接的準備還是要做的。
那么,對于我們家長來說,幼小銜接的準備都需要做哪些呢?
1、心理準備
心理上的準備,其實幼兒園老師做的也很多,比如他們會組織一些活動,參觀小學,讓孩子們認識小學,感受學校的氛圍。還會配套上一些準備的課程,比如大班加入了科學區域,更多地開始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和注意力。但是在家里,我們要做的還是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帶孩子接觸一些上小學的小朋友,提前了解一些小學生的要求。
寶寶知道自己上的小學校在哪里,因為每次去公園她都會看到,離幼兒園也很近,而且周圍的鄰居,親戚家的哥哥都有在這個小學的。所以,她對于小學還是很期待的。只是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擔心,所以在這個過程里,我們也一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孩子有更多的心理準備,去慢慢地接近一個小學生的標準。
2、習慣的培養
其實相對于心理上的準備,習慣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前文提出的注意力的問題。學齡前兒童注意力一般都沒有那么集中,而一到小學一節課需要坐45分鐘,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為什么很多一對一的課程不適合太小的孩子?就是注意力的問題。所以,注意力的培養,才是重中之重,或許還要貫穿于整個學習生涯。
在家里,如果孩子一個人在玩玩具、看書、畫畫什么的,最好不要打擾,可以試著看看孩子最長能夠在一件事情上專注多長時間。
另外,就是其他的一些生活習慣的培養,比如時間觀念的培養,按時起床、按時休息、按時吃飯,按時完成作業等等。自理能力的培養,穿衣、刷牙、洗臉、整理東西、保持整潔等等。
種種習慣,都需要我們每天和孩子一起,慢慢去養成,大家可以和孩子一起認時間,定時做某件事情,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做一個守時、有計劃的人。
3、知識的儲備
關于知識的儲備,大家的意見不一,有的家長認為不能超前學習,有的則認為必須要學,不然孩子跟不上。
我以前也一直認為,學前把一年級的知識都學會了,那上了一年級干什么呀?小學那么簡單的東西,應該都不難。
可慢慢地,也逐漸改變了一些看法。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些孩子是自己學的多,上課更自信,與老師互動更多,學的更認真。而有些孩子,是自己會的越多,上課越不好好聽講,容易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
所以,到底該不該提前教一些知識,確實應該因人而異。做這件事情的前提就是,一定要了解自己家的孩子。
對于這一點,菲比就是自己不會的時候愛生氣,愛發小脾氣,自己要學會了,會更開心,更愿意學的更多。
所以,我也為此做了一些準備。如何帶孩子學?都需要學哪些?買來小學的課本,自己先研究一下,都需要做哪些計劃。后來才發現,體系還是很龐大,完全沒有自己想像的那么簡單。而且自己在家教的那些東西,與課堂教學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經過咨詢加上自己的研究,認為語文的學習還是重中之重,轉了一圈又回來了,還是閱讀。不管是識字,還是拼音,最終的目的還是服務閱讀,閱讀是基礎。大量的日常積累還是關鍵,所以,大家親子閱讀一定要堅持呀。閱讀的同時,再系統地給孩子加入識字和拼音。上小學前掌握幾百字沒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單純識字孩子記得快,但是忘的也快。
不過經過觀察發現,周圍的人在孩子的教育上,對英語的學習真的比語文的學習要重視的多。這一點,我不敢發表什么意見。或許是自己總認為,語言的學習都是相通的,而英語,真的比漢語要簡單很多,將來如果要用,在相應的語言環境中,很容易補上,而語文,想補,卻很難。
這三項準備工作,每一項對于我們來說,都是不小的工程。但是,孩子的教育,更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關注每一個細節,也是對他們負責任的體現。建議大家抽出一整塊時間,和自己的另一半好好分析分析,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結合各方面的表現,制定出一套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案和計劃,幫助孩子順利進入小學,開啟一段嶄新的人生歷程。